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问诊

塑料入血液不是危言耸听

  塑料入血液不是危言耸听

  本报记者 俞琪

  在我国开展的北极科考中,会通过钻取冰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此前有研究人员在部分融化的冰芯中,通过显微镜观测到了非常微小的塑料纤维。2004年,英国一位海洋生物学家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

  日前,由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联合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浙江省医师协会(省医学专家志愿者队)、浙江省图书馆等设立的“同舟·名医大讲堂”(名医大讲堂),带来了一场题为“人类健康新威胁 有关‘海洋PM2.5’危机和应对”的分享。

  海洋生态学博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诚刚:北极应该是很干净的,塑料从哪来?最新研究发现,大量微塑料随大气被运送至高空,以降雪的形式落下。

  我国已启动海洋微塑料监测工作,从近岸河口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两极,从海洋表层到海底深处,从水体到海底沉积物到海洋生物体内,都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

  微塑料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水循环,如每洗一件合成织物,就有1900个塑料纤维脱落并随着废水进入环境。日常使用的很多洗化产品中也添加有微塑料,如洗面奶、牙膏、护肤霜等,它能使产品有柔滑的使用感,同时还能达到美白、去死皮等效果。汽车轮胎磨损也会产生微塑料颗粒。

  对于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海洋垃圾虽然可怕,但似乎对自己并没有太大影响。今年6月加拿大学者的一项调查显示,人类通过鱼、贝壳、盐、酒、瓶装水等,每年摄入的微塑料从3.9万到5.2万颗。最新研究显示,袋泡茶包如果是塑料材质(无纺布也是塑料的一种),冲泡时一个茶包就能释放上百亿个塑料微粒。

  微塑料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去年对微塑料的调查结果显示,90%被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的塑料颗粒应该不会被人体吸收。但是,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内脏中累积。

  因此,对个人来说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尽可能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不用一次性用品。一些企业已对相关产品进行了改进。如将棉签棒改为纸轴;停止供应塑料吸管;停止在化妆品等个人护理品中添加塑料微珠等。

  今年6月,G20峰会通过了《大阪宣言》,G20各国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海洋塑料垃圾的“零排放”。我国现在开展的大量海洋微塑料调查,研究目的正是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数据支撑,共同来做好“限塑”。


浙江老年报 问诊 a0009 塑料入血液不是危言耸听 2019-10-29 浙江老年报2019-10-2900005;浙江老年报2019-10-2900007 2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