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的CT读片由机器人完成
肺结节检出率提升两成
本报记者 俞琪 通讯员 王婷 吴婧 郭俊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很多人谈之色变。而肺癌“双高”的首要原因就是早期肺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不易发现。已有研究证明,通过早期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
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实现大量的早期筛查,以传统的技术手段并非易事。而通过5G、人工智能(AI)、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为肺癌的诊治带来巨大变革。
机器人帮医生完成CT“找茬”
“大家玩过找茬游戏吧,两张非常类似的图片放在一起,找到其中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放射科医生,每天就要做大量的找茬游戏。”浙江医院副院长黄勍栋说,从具体数据来看,一位患者就有300层肺窗(肺部CT的一个界面),一天如果有60名患者,放射科医生就需要看1.8万层。然而放射科医生的增加赶不上影像数据的增加,有统计显示,影像数据增加30%,相应放射科医生的增幅仅为4%。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找茬游戏”还不告诉你有几处不同。因为肺结节的形态多样、性质多样、多发结节,一些细小病变通过人眼判断容易漏诊。于是,利用AI进行肺部辅助筛查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浙江医院,医生一键就能完成肺结节筛查的11项工作,包括肺结节标记、最大直径、结节体积、性质分析等。
AI真的比人好吗?某大型三甲医院做过一次历时17天的实验。AI对3832个病例进行预测,几乎无漏诊。只在多发结节的病例中,有9个漏标结节,基本为胸膜下微小结节,临床意义不大。另一边,医生抽取150个病例,漏诊12例,共17个结节。
“当然,AI也不是百分百完美,我们发现会出现假阳性的判断,但只要通过医生再次人工查看,很容易就鉴别出来了。”黄勍栋说,所以AI并非完全替代医生,而是帮助医生提高效率和诊断准确率,减少因疲劳产生的漏诊。
目前,浙江医院在进行肺癌早期筛查中,超过80%的看片任务是由AI完成的。AI快速完成初筛,再由医生审核,阅片效率提升50%。数据显示,浙江医院肺结节检出率从使用之前的40%左右提升到60%左右。
除了早期筛查,传统诊疗模式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患者就诊,往往需要在多科多次就诊才能制定出诊疗方案,而在治疗中,不同的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也会有差异,这就会导致患者看了几家医院,说法不一,不知道该听谁的。
对此,我省引入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LCC),我省也是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该诊疗模式推广的省份。
这个中心是如何运作的呢?首先在诊断方面,患者在中心能够一站式完成从专病挂号、胸腔CT、穿刺、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等诊疗过程。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读片系统,胸腔CT的读片效率和准确率显著提升。
在治疗阶段,中心通过打造多科室组成的院内及远程多学科团队专家工作组,为单一科室无法诊治的疑难病例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基层患者通过便捷的远程会诊,就能享受省级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
“单一的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手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多学科综合诊治是国内外公认肺癌最佳治疗模式。”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长毛伟敏说,不仅是呼吸科、肿瘤内科、胸外科,还包括康复营养、心理、药剂科等。
除了规范治疗,患者康复支持同样不可或缺,中心的患者康复基地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疾病教育、营养护理、运动康复知识以及心理疏导等康复指导。毛伟敏表示,未来将形成省级医院、地市医院和县级-社区医院的肺癌三级防控体系,集防控、诊疗、康复为一体,规范肺癌的诊治,建立全病程管理数据库,上下级医院紧密合作与共赢。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借助人工智能、5G等现代技术的支撑。
我省引入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
这些“黑科技”不仅对肺癌诊治有帮助,在心脑血管领域也有应用。
“通过手持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你在家里觉得不舒服了,马上可以连接医院的远程心电血压监测中心,我们有医生24小时值班,随时可以远程接诊。”浙江医院党委书记严静说。
浙江医院远程心电血压监测中心的工作包括院内信息化心电网络分析系统,从2013年开始到目前,已建设有50个远程心电图采集站点和2个心电图诊断中心,负责灵隐和三墩院区门急诊,体检中心及住院病房的常规心电图分析诊断。其次为动态血压远程分析管理系统,依托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平台,从2016年到现在,建设有20家远程动态血压监测联盟单位,每年分析1000多例动态血压报告,给出专业建议。远程心电监测及长时程心电分析系统同步进行,目前有42家远程心电联盟单位,每月审核200多例远程动态心电数据。
而5G技术让这套远程心电血压监测系统有了进一步升级,可支持远程心电数据的高速传输与共享,高清图像能让专家随时随地开展分析诊断,并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指导效率。
“这个系统进一步促进了我们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基层社区和偏远农村地区的居民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断加强医院与健康服务体系的互动,扩展医院的辐射边界。”严静说。
心电血压都可远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