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健康·焦点

文章导航

5G助力碎片时间移动会诊

邵逸夫医院启动“5G+医疗”试点

  5G助力碎片时间移动会诊

  邵逸夫医院启动“5G+医疗”试点

  本报记者 俞琪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2008年开始,我们就实现了移动查房,但由于无线网速慢,查看一套磁共振片子等待时间不少,严重影响医生的使用体验。现在有了5G,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和处理患者的所有诊疗信息,无需病床、办公室两头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办公室主任林辉带着记者在医院1号楼肿瘤内科病房(“5G+医疗”的试点病房)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医生手上拿的不再是传统的纸质病历记录,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平板电脑。

  今年4月,邵逸夫医院与浙江联通、华为公司合作,共同设立创新中心,开始探索5G技术与医疗行业应用场景深度结合,目前已初见成效。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在5G助力下,医疗创新应用将取得飞跃式进展。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监护设备全连接、远程急救、远程会诊、医学授教、手术机器人以及远程手术等应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于传统医疗的认知。医疗服务有了5G技术的加持,对医院、医护人员和病人三方都大有裨益,将大大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医护工作效率、增强患者就医体验度,促进实现分级诊疗,加快健康中国进程。

  “在现有网络环境下,很多智慧医疗的功能都已经实现,只是在运行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林辉说,远程会诊并非新概念,但真正能通过远程会诊找到想看的专家并完成诊疗的少之又少。目前,远程会诊大多是通过有线网络连接电脑实现。这就决定了会诊需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但专家实际上很难抽出时间来满足这两点。要让远程会诊真正落地,利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很关键,比如等电梯的时间就能查看一则病例。就需要移动端,也就是手机等移动设备能实时查看,对远程患者进行响应。

  移动端通过无线网络查看大量影像数据,传输速率非常重要,5G技术能大显身手。在邵逸夫医院,医生通过5G移动端不仅能查看影像数据,传统单一的原始胶片变成了一张张连续的图像,以三维立体的效果呈现出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

  在远程手术的应用上,5G将能实现更多过去难以想象的场景。林辉说,5G不仅能高速率传输,还能将传输画质进一步提升。目前,邵逸夫医院手术直播可以实现4K画质,“超高清的画面,让2D画面呈现3D效果。”不仅如此,未来医生还可操控机器人实现远程手术。比如,一位德清的病人需要手术,邵逸夫医院的医生在杭州通过操控设备,让德清当地医院手术室内机器人来进行手术操作。5G的传输速率可以保证这类手术精准实现。

  在2001年,法国与美国通过海底光缆已实现了远程手术——“林德伯格手术”。虽然手术成功完成,但存在传输延迟和费用高昂等问题。而5G技术的发展,将可能使这一方式成为常规治疗手段。

  解决碎片时间移动会诊问题 远程手术得以精准实现

  研发医疗界“阿尔法狗” 优质资源真正下到基层

  有数据显示,中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许多患者为了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千里迢迢跑到大城市。随着5G远程医疗的推进,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而医生和患者不再奔波,治疗所要付出的精力和费用也就能相应减少。

  这种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不仅是专家能远程为患者进行会诊、手术,还可以通过在线指导、观摩,让基层医务人员更快掌握高难度手术。

  “专家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即便实现了远程教学,但‘课时’仍然有限。”蔡秀军说,因此邵逸夫医院正努力打造医学界的“阿尔法狗”,将大医院专家的智慧结晶整合到一套系统中,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构架这个“阿尔法狗”,以期无时无刻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能力。

  据悉,我省将建立一个智能医疗开放平台,通过互联网,把整个区域的医疗水平协同提升起来,内部协作更加高效,真正实现分级诊疗,解决老百姓医疗就近和可及性的问题。

  5G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自身的固有缺点。

  “这要从技术层面来说,通常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可以用水波类比,水波震动频率越快,波纹越密,穿越障碍的能力就弱。因此,以目前的技术来看,5G基站建设密度会比4G高。”在林辉看来,看待5G技术应更为冷静、客观,“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有线、无线,各种技术相互协同,才能让技术真正为我们服务。”

  实际上,5G带来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允许我们去想象。数据传输技术的突破,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

  “这就允许我们去想象万物互联的场景。放到医疗领域,可以把所有的医护人员、病人、设备连接在一起。搜集所有产生的数据,通过大数据中心来进行分析、利用。”比如可以建立一些诊疗模型、风险评估模型来提示医生,患者在手术中可能遇到哪些并发症需要注意。还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分析,来更好地引导医院内就诊的人流、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设备应用效率的提高等。

  对患者来说,在优质医疗资源可及的基础上,会有更好的体验感。比如能从被动的健康管理转变为主动健康管理,“现在大家去医院,通常是已经不太舒服了,如果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手段,在你身体有一些变化时,你的家庭医生就可以给出提示和建议。”林辉说,对于独居老人则更有意义,后台采集到身体异常,马上可以响应。一方面可向120等急救机构发出救护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向老人附近有医疗救护能力的个人发起求助,尽快采取急救措施。

  实现万物可联

  给我们更多想象空间


浙江老年报 健康·焦点 a0010 5G助力碎片时间移动会诊 2019-10-25 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06;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09;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10;11223971;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11;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12;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13;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08;浙江老年报2019-10-2500007 2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