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幸福歌友会 打1999场门球赛
八旬老汉说“忙好,生活更充实”
组幸福歌友会 打1999场门球赛
八旬老汉说“忙好,生活更充实”
本报记者 钱慧慧
每周末下午,位于温州乐清市乐成街道清河北路34弄的张乐生家,总会传出阵阵歌声和乐曲声。
这是乐清幸福歌友会练习的声音。这个歌友会由张乐生组建,成立已有12年,目前共有50多位成员,平均年纪70多岁。通过这些年努力,乐清幸福歌友会已是个响亮的名字,数次捧回各类唱歌比赛大奖,成员还经常到部队里表演节目。
作为幸福歌友会发起人的张乐生,兴趣广泛,除了爱唱歌,还爱打门球。他“上首都,走省会、到港澳”,打满1999场球赛,并夺得总冠军。
如今的张乐生,依然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生活过得特别充实。
把自家4楼改成练歌房
张乐生今年86岁,是乐清市乐成第一中学的退休老师。为何要组建幸福歌友会?这得从头说起。
2007年9月,张乐生在报纸上看到温州“超级老人,快乐老声K歌大赛”,“我一直都挺爱唱歌的,退休了正好有空闲时间,就想报名试试看。”可这次大赛只限于团体报名,这意味着,张乐生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参赛的。
怎么办?是争取还是放弃?张乐生思虑再三,决定组个唱歌团,“我身边有很多爱唱歌的朋友,我就想借此机会,大家一起乐呵乐呵。”不到一周的时间,30多人应邀加入了唱歌团。张乐生给这个团取名“乐清幸福歌友会”,他希望团里的每个人都如团名那样,很幸福。
团成立了,接下来就得为大赛做准备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张乐生面对的问题,是这么多人该在哪里练歌。“公共场所练习,怕歌声扰民,给大家生活造成困扰。”
于是,为了解决排练场所,张乐生将自家4楼60余平方米的空间,改成唱歌排练厅。他还专程购买了桌椅、电视、音响等。从朗诵词到选歌、编排,都是张乐生一手策划。
功夫不负苦心人,张乐生所率领的乐清幸福歌友会从200多支海选队伍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初赛。经过初赛,复赛比拼,最终拿到“最佳组织奖”,“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团队来说,能进入决赛就很不容易了,没想到还拿了奖,很开心了。”张乐生说,当时还拿了1000元奖金,这对于大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唱一唱,什么烦恼都没了”
除了经常参加演艺比赛,到各地办晚会,乐清幸福歌友还赶往武警部队、岐头山海军部队、黄华海防哨所等地,为士兵送去演出。
歌词本、表演服装,都是张乐生自己掏钱买的。有时,他甚至跑到外地选购服装。张乐生指了指手里举着的照片说,这是他专门去广东买的,“当时我们要表演《阿瓦人民唱山歌》,得穿相应的民族服装,才好看。”张乐生四处打听,知道广东有合适的衣服卖,于是,他立马赶了去。
到各地表演,车票以及食宿费,也都是张乐生出。“这些年,投到唱歌的钱,几万元肯定是有的。”张乐生觉得,所花的钱很值,“快乐是最重要的。钱没了,可以再赚。”
张乐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是2013年与33位歌友去井冈山参加“江西、浙江歌舞联谊晚会”,“当时井冈山老年大学校长看到我说,你定能活到150岁。听到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说明我们唱歌状态是好的,人很有活力。”因为唱歌,张乐生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好,“唱一唱,什么烦恼都没了。”
加入乐清幸福歌友会已12年的潘巧珍,几乎场场活动都不落下。她说,参加文艺活动后,感觉身体更健康了,心情也更舒畅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儿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打1999场比赛迎澳门回归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找点事儿做做。”张乐生退休后的生活,相当丰富。除了唱歌,他还迷上了打门球。
1997年6月,他参加福建莆田举办的全国第四届沿海城市门球赛,当看到80多岁的老人和10岁左右少年打门球,兴趣陡增,萌发了迎澳门回归打1999场门球赛的念头,此举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肯定与支持。
于是,1998年6月15日,张乐生与爱人陈美珍组了一支特殊的“幸福鸳鸯门球队”,从北京开始了迎接澳门回归的第一场门球拉力赛,此后,转战华北、东北、赣、湘、滇,于1998年12月20日,如期在澳门完成1999场比赛。“幸福鸳鸯门球队”被誉为“华夏门球第一队”,张乐生夫妇俩也因此成了名人,可他们并不自满,而是一心想着为门球事业再作贡献。
2000年起,张乐生与陈美珍不计报酬地带着一帮10岁左右的小学生训练、比赛。没有门球场,他自己动手,花了3天时间,硬是在足球场上造出了一个门球场。
张乐生与陈美珍所带的乐清市实验小学的门球队,勇夺全国少儿门球赛亚军,还得到时任中国门球协会主席王筱麟的称赞,“这只门球队,是努力走好少年门球之路的榜样”。
喜欢鼓捣的张乐生,还经常义务帮邻里调音、修水管和安装小家电等,他总说,“忙好哇,生活就更充实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