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王淦楣:
算账准又快 爱听新鲜事
107岁王淦楣:
算账准又快 爱听新鲜事
本报记者 俞琪
通讯员 韩如玉
4年前,河南人徐雪岭来到杭州,照顾当时已103岁高龄的王淦楣。
“我在老家,还没见过百岁以上的老人,来之前有点担心难照顾,见到王爹爹,发现他状态好得很,根本不像100多岁的人。”徐雪岭说。
王淦楣目前居住在杭州江干区凯旋街道景芳社区,也是目前社区最高寿的老人。
一辈子跟“账”打交道
前一天,徐雪岭去帮王淦楣买了消食片,花了77元,又在超市买了点日用品,花了22元。
回到家,徐雪岭把行程和账单跟王淦楣说了一遍,然后问他:“我今天一共花了多少钱?”
思考了没多久,王淦楣准确报出:“99元。”
徐雪岭又说,自己还去菜场买了5元的菜,加上去是多少钱。
王淦楣依旧快速报出答案:“104。”
“我爸爸一辈子都跟数字打交道,所以脑子一直很灵活。”王淦楣的三儿子王飏说。
1913年4月,王淦楣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小镇里。后来随父亲来到嘉兴,13岁到当铺里做了学徒。20岁左右来到杭州,在一大户人家学做会计,住在主人家里。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生的伴侣——主人家的女儿费廷松。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淦楣跟随老板一家开始了逃亡的岁月。老板看他忠厚老实,便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随着时代变迁,王淦楣的人生也几经波折。
新中国成立后,王淦楣先在华欧食品公司(后来的杭州食品公司)做经理。因为与妻子相继有了6个孩子,生活负担加重,公司老板便鼓励他自己开店,帮他供货、租店面。于是在延龄路(现延安路),他有了属于自己的食品店。
此后,王淦楣在戏院里卖过茶叶,在杭州曲艺团工作过。在居民区里,联系过食品厂来料加工的业务,还做过公用电话管理员。此后,他在湖滨房管所做房租收缴工作,直至退休。
“后来我们都陆续参加工作了,爸妈的负担才轻了一些。”王飏说。
曾入选杭州婚龄最长夫妻第一名
1999年,王淦楣和妻子住到了景芳四区。徐雪岭说,现在去买菜,还经常听摊主说起两老,直到老太太去世前,两老都是手牵手来买菜的。
4年前,费廷松去世。她比王淦楣小7岁,去世时也已是96岁高龄。
2014年,有媒体做了杭州婚龄最长夫妻的评选,当时已结婚75年的王淦楣和费廷松获选第一名。王飏还记得,家人陪同两老去报社参加颁奖仪式,老人家特别开心。
“我妈妈脾气比较急,有时候生气了要骂爸爸的,但是爸爸就比较‘耐’(杭州话,不紧不慢的意思),从来不回嘴。妈妈发泄完,也就没事了。”王飏说。
王淦楣一辈子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可能就是爱人去世后,“大概有一两个月,我们去看他,他总要说,一直梦见妈妈,实在太想念了。”
爱吃甜食 爱听故事
都说人老了越来越像孩子,王淦楣也是。家里来客人,他会特别激动。比如记者拜访那天,王淦楣正准备吃早饭。
“平时能吃一碗,看你们来了,不肯吃了,大概想聊天。”徐雪岭说。
不过因为这些年王淦楣耳朵不太好,眼睛也有白内障,要与人交流有些困难了。
“其他毛病基本没有,稍微有点高血压。”王飏说,前几年家人带王淦楣去做全身体检,医生说,这么大年纪状态还这么好,确实蛮难得。
其实,从健康生活的角度来说,王淦楣是有些坏习惯的。比如从年轻时就喜欢吃甜食,现在早餐喝牛奶都要加点糖。他还有抽烟的习惯,年轻时一天要抽两包,现在家里人管着,每天还要抽个两三支。
“他有个习惯,抽完烟一定要喝两口水。”徐雪岭说,不抽烟时也爱喝水,每天半夜、早上起来都要喝几口,平时也总叫着要喝水。
当然,好习惯也不少。比如生活规律,每天8时30分起床,12时30分午睡,15时30分起床,晚上8时30分睡觉,睡足15个小时;一日三餐的主食或饭或粥或面条,多年来都是小碗一碗。
“很爱睡觉的,吃饭也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要说特别喜欢,爱喝鸡汤吧。还有每天要吃一个鸡蛋,要半熟蛋,不喜欢全熟的。”王飏说。
最近这一年,王淦楣的状态有些不太好,原来自己扶着把手能下楼,现在自己没法上下了,听力和视力也越来越差。但他坚持每天要看新闻,看个轮廓也好。徐雪岭出门回来,他都要问,外面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有没有故事好讲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