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到智慧 老人得到了什么
本报记者 张伟群 钱慧慧 见习记者 杨叶梅
智慧养老被更广义地理解为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在浙江,数据信息化、服务社会化、应用智能化是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服务的显著特征。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养老智慧化的浙江实践在各地纷纷上演。
有专家表示,当前浙江智慧养老正在探索中不断深入,正在逐步支撑起养老服务政府与老年人、政府与市场、老年人与市场之间的政务办理与供需对接。
自从半个月前用上了智能护理系统,老宣和家里人都感觉轻松了不少。
老宣住在杭州市余杭区东安景苑小区,他长期卧病在床,平时护理主要靠老伴。老伴年龄也大了,给老宣翻身、扶起越来越感到吃力,出门买个菜,也要担心躺在床上的老宣,他们的孩子在上班也不安心。经过南苑街道的牵线,由余杭区引进的一家科技公司上门为老宣安装了智能护理系统。
这套系统叫作“礼貌鸟——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由该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远程智能介护系统”打造。它带有智能电动护理床、医疗器械级别的生理参数检测仪器、语音摄像系统等先进设备。
“这些东西都很好用。”老宣的老伴说,比如血氧仪,测量时只要把手指放进去,显示屏上就显示所测得的数据,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很快学会了给老宣测量。她最喜欢的是智能电动护理床,床边连着一个控制板,和电视遥控器有点像,上面有各种按钮,按几下,老宣翻身、起身等都可以由智能床完成,真是轻松多了。
这套系统还连着他们孩子的手机,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App也可以操作护理床。老宣每天测量的血压、体温、血氧、心率等生理参数,也实时显示在孩子的手机上,同时上传到礼貌鸟互联网服务平台,平台如果监测到数据有异常,会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推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会及时联系老人家属或上门对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智能护理床上方还装有一个摄像头,通过平台里的语音摄像系统,家属可以在手机App上实时观察老人状况并和老人进行语音沟通。现在,老伴偶尔出去一下,就让孩子在手机上“盯一下”老宣,陪他聊聊天;时间到了,孩子就在手机上点点,帮老宣换一下姿势。
目前这套平台已在余杭南苑街道多个社区试点,下一步还将推出2.0版本,增加心理咨询、营养调节、康复护理等个性化护理方案。老人还可以通过简单的终端操作设备,在平台上订餐、约理发、约家政等服务。
一张护理床“解放”一家人
在论坛上,“时间银行”再次被提及。一家企业在2017年推出了“时间银行”,志愿者可以将自己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爱心时间银行”,当他们自己需要志愿服务时,从账户中支取服务。账户里的志愿服务时间不仅可以储存和支取,还可以兑换、捐赠。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时间银行是个好东西,但仅靠某家企业、某个地方是不行的,时间银行必须以国家信用为担保,需要大量的实践,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联网,才能发挥持续性的作用。
党俊武介绍,智慧养老就是“智慧+老龄产业”,它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城市为单位,或以国家为单位的整个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第二层次是以社区为单位的信息系统;第三层次是微观智慧养老。以城市或区域为单位的智慧养老,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国家养老基础。
时间银行储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