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妈妈割肝救子
“新”肝宝贝健康回家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方序 周昀洁 来鑫萍 汤妍
上周四,2岁半的糖糖(化名)在病床上一边摆弄着他的新玩具,一边对浙大二院王伟林教授说了一声“谢谢”。这是糖糖住院的第22天,“新肝”宝贝终于可以回家了。在这段日子,糖糖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开心的时候,他会和儿科的叔叔阿姨撒娇,还会展现自己的小才艺——背唐诗。糖糖妈妈动情地说,尽管求医过程一波三折,但她从没放弃过希望,她和孩子,终于迎来了最好的结果。她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的患儿家庭,一定要积极治疗,不要轻言放弃。
糖糖出生时因为黄疸居高不下,住进儿科监护室,被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这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肝内产生的胆汁不能排入肠道的先天性疾病,最终会导致肝功能衰竭。两年来,家人带着糖糖四处求医,始终未果。肝脏移植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途径,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小儿肝移植供体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等待符合配型的肝脏捐献,一种是活体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多由符合配型的亲属捐出部分肝脏。亲体肝移植存在各项优势,一是如果配型成功,就是非常稳定及时的供源,二是术后的排异反应也会较少,三是对供体来说,肝脏本身有再生能力。糖糖妈妈做了配型检测,结果符合,她没有一丝犹豫,决定割肝救子。
7月10日,在浙大二院王伟林教授肝移植团队、麻醉手术部、综合ICU和儿科等多团队的努力下,糖糖成功“换”上了妈妈230克的肝脏。“亲体肝移植手术,很多人觉得捐献部分肝组织是极危险的,但其实不是,因为肝脏有再生能力,捐献部分肝组织对人体并没有很大影响。”王伟林教授表示,这是浙大二院的首例小儿肝移植,尽管难度很大,但在团队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
远在北京出差的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也发来了祝福的信息:“我们日牵夜挂的‘新’肝小宝贝今天康复出院了,这离不开他伟大的妈妈,割肝救子、母子情深;也离不开王伟林教授带领的整个器官移植多学科团队的精心救治和照护,包括手术、麻醉、重症医学、儿科、护理等等,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用心。在对抗病魔的战场上,我们的医护人员始终紧紧地与患者、与家属站在一起,尽一切努力,保卫生命、捍卫健康。祝愿小宝贝从此健康顺遂、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