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幸福养老 浙里更好

本届老博会再论长三角养老

老人的需求就是一体化的路径

  自去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也已摆上日程。在为期2天的第七届浙江老博会上,有3场关于长三角养老区域合作的活动,发布了“长三角养老协会联合体专家智库”(S60)名单,提出了长三角“养老九问”,探讨了养老服务一体化的挑战及应对。

  如何实现一体化?如何让长三角老年人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认为,市场需要流动,老年人需要在市场中进行选择,这些需要就是一体化的必要性,也是实现一体化的路径。

  “上海中等养老机构每人每月费用5000元左右,而周边嘉兴、昆山等地,同等条件的养老院要便宜1500-2000元。”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说,这种不平衡让上海的老年人作出选择。同样,浙江、江苏和安徽的老年人,有子女在上海工作的,也有到上海随子女生活的需求。

  同时,50后、60后逐渐加入老年群体,他们消费能力强,不满足于目前的养老服务供给,有旅居、康养的普遍要求。徐启华认为,老年人的选择让区域养老服务的一体化成为必然。

  长三角养老协会联合会秘书长冯建光也表示,生产要素和老年人口正在自由流动,老年人需要跨区域养老,养老机构和企业需要跨区域投资、发展,都在推动着一体化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钟仁耀则提出了“城乡逆向流动”的概念。10年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将进入高龄,子女少、观念新的他们,会选择风景好的乡村去养老。同时随着乡村的振兴,农村提供的养老配套服务也会逐渐完善,康养、文旅、田园的融合,会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因为老人在,子女也会常去乡村探望,又给乡村带去了新的活力。

  老人不满足于一个地方养老

  “长三角将是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幸福养老示范区。”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张伟新说,只有心灵淡定、身心愉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幸福。而老年人容易感到被社会边缘化,陷入孤独感,甚至带来精神残损。只有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的养老事业才算成功。

  张伟新说,现在各地推崇的智慧养老,其实也是精神养老的一个表现。“智能”着眼于物质条件的智能和便利,“智慧”则更注重服务属性,而服务更多体现在精神方面。

  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会长牟坤林则提出,可以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交界区域建造新城镇,方便老年人跨省流动。他透露,安徽将打造一批康养小镇,欢迎长三角老年人去健康生活,快乐养老。

  长三角养老一体化的热度还吸引了外国企业的目光。关爱惟士是英国一家擅长于失智症干预的企业,其中国区域总裁韦蔼德已在中国推广养老服务30多年,他们非常希望在长三角这样逐渐走向融合的区域有所发展,利用自身的经验结合本地丰富的资源,寻求合作。

  物质精神“双养”示范区

  参与讨论的专家都认为,长三角应该在各领域达成跨区域的互认互通。

  “要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说,将来会有更多的老人需要异地养老,更多的养老机构、企业跨区域发展,甚至政府职能部门也会有跨区域的工作。这需要三省一市同心同德,破除目前在医疗、保险、支付等渠道上的壁垒,否则,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谈。

  浙江民政把“高站位实施区域合作”作为未来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民政领域的一体化,首先要在养老服务上取得突破,包括“4个合作”。

  市场经营领域的合作,加强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的协作。异地机构养老的合作,让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承接外省人来养老,同等享受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和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异地居家养老的合作,让所有老年人同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优待政策。养老服务监管的合作,统一了养老服务标准和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标准等。

  长三角是一个“大家”


浙江老年报 幸福养老 浙里更好 a0010 老人的需求就是一体化的路径 2019-07-30 浙江老年报2019-07-3000010;浙江老年报2019-07-3000018;浙江老年报2019-07-3000015;浙江老年报2019-07-3000016 2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