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问诊

息肉不一定都会癌变
但发现最好还是切除

  读者刘先生前段时间肠胃不太舒服,有时腹泻,有时又便秘。到医院做了肠镜检查,发现有肠息肉。虽然不是太大,但医生建议切除,刘先生觉得毕竟是手术,还是要谨慎些。但他回家上网查了不少资料,看到不少肠息肉癌变的案例,又很焦灼。该不该马上手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助理、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王达说,虽然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但理论上,一旦发现息肉最好还是切除。如果不是高危,可以几个月内择期手术,息肉癌变的过程通常没有那么快。

  息肉发生率确实逐年上升

  为什么大家感觉这几年总是听到身边不少人说体检查出息肉。

  王达说,从国内总体情况来看,近几年,肠癌发病率确实是明显升高的,而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肠癌发病率提高,也能倒推息肉的发生率也是逐年提高的。

  至于原因,王达推测与这几个方面相关。首先,检测技术的提高和大家健康观念的改变,固定时间参加体检,检测设备、技术越来越精密、准确;其次,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寿命不断延长,息肉的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是呈正相关的;当然,与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也密切相关,肠癌的发生大多与高脂高蛋白的饮食有关,红肉摄入过多,有抽烟习惯等,已有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息肉发生率更高。

  “一些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但随着肠镜普查的推广和健康意识的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肠癌的发病率目前是呈下降趋势的。”王达说。

  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

  网上有不少惊悚案例,一颗小息肉,最后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症。

  “大家也不要过于恐惧,并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王达说。

  首先,要弄清楚“息肉”是什么。实际上,人体内,黏膜上突起的一点,都可以被称作息肉。在没有明确这些突起的性质之前,都可以称它为息肉。

  相对来说,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息肉,癌变的风险都是比较小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增生性息肉中的锯齿状息肉,癌变风险就会比较高,要当心。

  另外,以上这几种息肉,如果报告上写的是息肉病,也要引起重视,因为息肉病的息肉也是会癌变的。息肉病的诊断标准是100颗以上的息肉。

  “判断是否会癌变,除了息肉的种类,还跟数量、大小相关,比如在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王达说。

  从种类上来说,腺瘤性息肉癌变的风险会大一些,尤其是其中的绒毛状腺瘤息肉。当然,也不是看到报告上说是这种息肉,就一定会癌变,也分低危和高危。比如小于1厘米、小于等于2颗的管状腺瘤属于低危腺瘤。至少3个腺瘤,大于等于1厘米的管状腺瘤或组织学有绒毛状成分或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都是高危腺瘤。

  建议发现就切除

  虽然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但总归有风险,是不是意味着发现就切除是最佳方案?

  “理论上,息肉一旦发现最好是切除。”王达说,美国做过一项研究,一组人发现息肉全部切除,与其他研究报道的未切除息肉的患者相比,全部切除息肉的这一组肠癌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息肉没拿下来之前,都不能明确它的性质。即便活检,也只是取一小块,不能代表全部。”王达说,但也不要因此过于紧张,相对低危的息肉,如果这段时间不方便、没时间,可以过几个月择期手术,因为息肉的癌变相对过程是比较长的,通常以年计算。

  都说防患于未然,如果还没查出有息肉,需不需要每年都做肠镜来检查?

  王达最近接收了一位患者,刚刚考上大学,家里也没有肠癌发病史,询问饮食生活习惯也没有特别不健康。

  “除了生活习惯、基因,现在确实也出现了一些还未找到明确发病原因的。”王达说,因此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实有必要。

  比如体检中的肛门指检和粪便检查,很多年轻人觉得不适或者麻烦,大多选择放弃检查。而这两项检查恰恰是早期发现肠癌的重要筛查手段。

  此外,一般没有家族史的健康人群,50岁以上建议每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的,依据家人的病史,如家中有人40岁患病,提前10年,也就是30岁时可以开始检查,每5年检查一次。至于老年群体,因为无痛肠镜需要麻醉,麻醉对高龄人士有一定风险,请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建议,决定是否检查。


浙江老年报 问诊 a0014 息肉不一定都会癌变
但发现最好还是切除
2019-07-30 浙江老年报2019-07-3000012;10670015|;10670016 2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