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万象

文章导航

假精致 真精明

看看儿孙辈的消费方式

  之前,一篇由《半月谈》刊文原创的《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火”了,被众多公众号转载的同时,也引起了大众广泛讨论。

  所谓的“假精致”,指的是当下一些年轻人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导致的提前消费、高额消费,被无孔不入的“精致”透支钱包,掏空身心,侵蚀灵魂。

  小家电,非名牌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刷”;吃面包,非“全麦”不碰;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事实上,这确实是当下一部分年轻人的缩影,然而,多数的90后都属于“精明”的消费者。

  今年6月,唯品会联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社会新人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31个省区市的90后社会新人进行调研,将年龄界定为20至29岁、毕业进入社会5年内的90后群体。

  《报告》指出,90后一代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力,初入社会、可支配收入有限的90后,在购物时最关注的两大因素是“质量良好”和“性价比高”,其中,首要关注性价比的比例高达65.6%。在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近9成社会新人会在比价后才会购买商品,近8成会参与打折、秒杀等特价活动。

  过去,人人都说老一辈最精明,柴米油盐精打细算。听说城东的菜价大促销,即使家住城南也要倒2趟公交赶去买。今年68岁的郑翠环老人就是典型,她家距离超市有近4公里,家门口就有一个农贸菜市场,但每天早晨,她还是会乘公交车,先绕到超市里“捞”促销的菜品,再去家门口“补缺”。像郑翠环这样的老人,并不在少数。

  相比成长与互联网时代的90后,他们获取信息渠道丰富,拥有高度对称的消费信息。比起出门买菜,他们更倾向使用各大生鲜电商APP,擅长利用优惠券、充值会员、凑单满减等方式既买到所需商品,同时又花费最少的钱。

  正如《报告》指出,90后消费时热衷钻研价格和产品功效,喜欢做足“功课”后,再等待合适的时机入手。区别一味寻求“价廉”的老一辈消费,“钻研型消费”和“专家型消费”是90后的主要消费特点,也恰恰是他们的“精明”之处。

  不久前,26岁的宋可打算购买一台空气净化器。但电器品牌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因此,他在各类社交分享平台做了大量功课,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筛选出8个品牌,再汇总了8款产品的型号、价格、优点和缺点,最后锁定了性价比最高的一款,在今年某宝活动时,他满意的入手了。

  95年出生的李菁则是标准的“专家型消费”代表。身为“护肤达人”的她是一名标准的“成分党”,她喜欢研究护肤品的成分,从而做出最适合自身的消费决策。

  老一辈的精明VS 90后的精明

  老一辈购物靠“经验”VS

  90后购物重“分享”

  报纸、展销会、传单海报等,老一辈在消费购物时往往受传统媒介影响更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老人更愿意用最“原始”的方式——经验,去线下实体店辨别东西的好与坏,是否值得掏钱购买。

  如今,有不少老人精通智能手机,熟练运用淘宝,但在深入钻研和寻求圈子帮助方面,还有所欠缺。58岁的梁爱芳就很喜欢在淘宝上购物,她坦言买到过好物,也踩过不少雷,“我就看商品的视频、图片、销量和用户评价,觉得可以就买,到手了才知道好坏。”梁爱芳说。

  然而,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图片可能是修的,销量可能是假的,好评也可能是刷的。他们丰富的线下经验在线上突然“失灵”了。

  而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更了解社交媒体的运行规则,在深谙电商卖家套路,又被网红营销、直播带货“夹击”的他们,反而更加冷静和理性。这亦是该人群精明消费的体现。

  相比明星网红,90后更相信大众口碑。“经常因偶像代言和网红种草购买商品”的社会新人仅占10%左右,接近9成在购买产品时选择相信真实的用户评价。而较为真实用户或朋友的评价,往往来自线上社交圈。

  数据显示,90后社会新人每天花在社交App上的时间为1-3小时,超80%有自己的特定交流圈子;这些圈子往往通过共同消费偏好、品牌、爱好等组建起来,这些素未谋面的“云姐妹”在社交平台的经验分享,都成了90后在消费时的重要参照。


浙江老年报 万象 a0005 看看儿孙辈的消费方式 2019-07-16 浙江老年报2019-07-1600007;10589839;浙江老年报2019-07-1600008 2 2019年07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