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13家省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出台
几个病例告诉你
下月看病到底贵了还是便宜
本报记者 徐小翔
本报记者 徐小翔
下个月开始,老百姓看病的费用将发生变化。近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了《浙江省省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在杭13家省级公立医院将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基本原则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并于8月1日起施行。
《方案》调整了11类、938项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其中价格提高项目879项、价格降低项目59项。总体而言,提高偏低的“技术劳务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也就是说,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的“人工费”将上涨,而CT、磁共振、生化检验等检查费会有所下降。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替大家“探营”,通过其中3家医院患者的目前实际支出账单,用调整之后的方法逐一测算、解读,看看下月起,看病费用到底会有哪些变化和新趋势?
7月4日晚10点多,家住杭州城北的赵阿姨突然头晕呕吐,被家人送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经过一系列排除检查,她被确诊为“耳石症”,次日转到神经内科就诊。听说下个月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她便和记者一起算起了账,看看到底有什么变化。
赵阿姨是杭州医保,这一次一共花费1278.04元,其中急诊挂号费11元、磁共振扫描(超导1.0-1.5T)550元加MRI扫描增加各项功能加收50元、各种材料费101.6元、急诊观察床位费17元、一般专项护理3次12元、化验费411元。
记者和医生根据最新《省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明细表》帮赵阿姨算了一笔账:急诊挂号费增加了14元,材料费降了6.14元、磁共振扫描降低50元、MRI扫描增加各项功能加收降7元,一般专项护理增加3.6元,总的降低45.54元。“看样子,放在下个月做这些检查项目还能省钱。”赵阿姨乐了。
该院医保办负责人分析,赵阿姨的这份账单体现出新政对于核磁共振这种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的调低,受益的肯定是老百姓,而比如急诊挂号费、一般专项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价格再合理区间则有所上调。记者发现,赵阿姨的医疗费证明单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在此次调价范围内。“而调价项目中90%都是进医保的,也就是说,对赵阿姨的自费部分影响并不大。”
头晕呕吐被送急诊的赵阿姨:检查费用降低,总账单便宜了
7月9日临近午饭时间,浙江省中山医院针灸科、推拿科诊区候诊患者依然排队就诊。
“这两天疼痛倒是缓解了一些,看来还是要坚持治疗下去的。”32岁的二胎妈妈马女士捂着腰走进了诊间,一边和副主任中医师应晓明打着招呼。马女士还在哺乳期,前段时间照顾孩子累着了自己,骨盆处疼痛剧烈,还造成了肌筋膜炎。
当天,马女士做了这些项目:骶尾椎正侧位拍片160元、电针(普通)110元、急性腰扭伤推拿治疗81元、灸法(艾条灸)27元、拔罐疗法(火罐)(3罐/次)16元。
马女士的账单又会有哪些变化呢?记者逐一对照:现在挂号费(普通门诊)将涨5元,普通电针将涨22元,急性腰扭伤推拿治疗将涨16元,灸法(艾条灸)将涨5元,拔罐(3罐/次)16元将涨3.2元,这样一算总计上涨51.2元。而这只是马女士单次治疗的费用。像马女士这样,一周2次,大概持续3周,改革后要比之前多花300多元。
应晓明说,一般急性发病的患者起码要连续治疗3天,对于慢性的患者,一旦发作,根据轻重程度,治疗周期需1到3个月不等,按每周打2次计算,改革前后费用相差不少。不过,调价项目中90%都是进医保的,也就是说,对马女士的自费部分影响并不大,一次多自掏腰包不到10元。
“可以接受。”马女士表示。
应晓明认为,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改革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同时优化病种收治结构,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政策。
马上进入三伏贴治疗高峰,应晓明也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穴位7元调至8.4元,一般1人一次取10个穴位,三次治疗就得相差42元,再加上普通挂号费上涨5元,这就意味着,明年大家在去省级大医院贴三伏贴的话,一次就得多掏47元。
骨盆侧倾的二胎妈妈:推拿针灸,下个月起要多花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