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仁:
从娃娃剧团到小京班
倾心文艺事业75载
“戏剧文化永远是社会需要的,你们可不要改行啊!”
出生于梨园世家,9岁离京赴河南学戏,感受了被日军侵略的水深火热,也体会了新四军的民主奋进,从事文艺事业75载的梁学仁,至今仍牢牢记着老首长陈毅说过的这句话。多年来,从北到南,历经多个岗位,梁学仁始终不改行,把文艺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离休后也依旧发光发热。
84岁的梁学仁出生于北京,父亲、四叔和大姑妈都是京城的京剧名角,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对京剧青睐有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涌入北京,城市萧条。“那时,有钱在北京也买不到粮,只能吃混合面。”梁学仁回忆,由于自己是家中老大,弟妹众多,1944年,听说北京梨园公会招生,念及管吃管住,父母便把他送去学戏。
令梁学仁和家人意外的是,学戏地竟然不在北京,大巴车把梁学仁带到了河南开封下面的一个县。而这只是开始,他后来才知道,这个京剧培训班隶属伪军旗下,噩梦般的日子开始了。
由于需要挣钱养活自己,梁学仁等在科班出身的大师兄带领下,边演边学。“菜分一二三等,伙食很差,大家都患上了夜盲症,睡觉四个人合盖一条军毯,卫生堪忧,不少人都生疥疮了,走路有气无力。”梁学仁说,管教人员常常会半夜把学员叫起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甚至,有几位学员生病没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
转折点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梁学仁所在的剧团起义,被收编入新四军,划到了新四军政治部,被命名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二团。由于团员大都是10来岁的娃娃,部队内部叫他们“娃娃剧团”,由军长陈毅直接管辖。
治病、改善伙食,加强营养……转入新四军后,梁学仁和同学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夜盲症减轻了,身体逐渐恢复。“之前,我们都被虱子咬瘦了。”梁学仁开玩笑说,幸亏抗战胜利得早,要不然自己可能早就不在了。
梁学仁说,陈毅没有架子,非常爱护“娃娃剧团”。每逢各部队打仗后,都纷纷跑来请“娃娃剧团”去驻地表演节目。一次,考虑到“娃娃剧团”实在是太辛苦了,陈毅对部下说,“把娃娃们藏起来,谁都不给,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于是,部队还给娃娃们请了师傅,每天打豆浆、炸油条,每人2个鸡蛋,犒劳他们。
幼年艰辛从艺路 从黑暗迈向光明
转业前,第三野战军全军召开欢送会,事先没有说要来的陈毅,也是临时参加欢送会并讲话。在提到“娃娃剧团”时,陈毅军长幽默地说,“像我们这些搞军事的,等实现共产主义后,不打仗就用不上了;而搞戏剧文化的,社会永远需要,你们可不要改行啊!”
正是陈毅军长的这番嘱托,让梁学仁等青少年们铭记至今。从那以后,梁学仁虽然经历过多个工作岗位,但他始终不改坚守文艺的初心。
1952年,梁学仁转业到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学校。年纪尚小的他,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多。
1953年,杭州市要成立京剧团。梁学仁和近20名同学被调到杭州,参与创建杭州京剧团。这批人也成了杭州京剧团的主创人员,时常在杭州大世界演出,很受欢迎。“其间,我们还去舟山海岛慰问演出,省内也跑了不少地方。”梁学仁说。
此后,梁学仁因表现优异,被推荐入党,在杭州新华电影院当过副经理。后来,为响应组织号召,向苏联学习,组织各区青年观看苏联电影《金星英雄》,并带领300余名杭州青年,赴湖州长兴长岗岭开荒。
梁学仁记得,当时,杭州有3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一路敲锣打鼓,走到卖鱼桥,坐船到长兴泗安,已是半夜。“住的是毛竹坯搭成的房子,全是大通铺,条件比较艰苦。”虽然这段工作经历,是文艺行业延伸的管理工作,但梁学仁从不抱怨,他笑着说,“那时,组织一个命令,包一拎,叫你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也从来遵守纪律,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就这样,梁学仁留在当时的长兴县文教局工作,直至离休。梁学仁在移民较多的泗安镇,发现有许多喜爱花鼓戏的团组,经过一番整合规整后,还成立了花鼓戏剧团,在当时小有名气。
参与杭州京剧团筹建 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离休后,在2003年,梁学仁从报纸上看到,长兴县小浦镇一个叫方岩村的小山村有个学京剧的兴趣小组,由于教戏的票友年纪大了,面临着教学中断的问题。得知消息,梁学仁乘坐40分钟的公交车,找到学校,表明意愿,亲自给小戏迷们上课,还联系了长兴县戏剧家协会的成员轮流给“小京班”上课,破解了“小京班”的师资难题。
寒来暑往,梁学仁奔波在长兴县城和小浦镇小学之间。他和同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妻子来校辅导,从不拿一分钱报酬,也不肯到外面吃饭,而是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就餐。每次外出参加比赛,他和妻子一起陪同参赛选手,为选手化妆、穿服装。每到午饭时分,他俩悄悄地走了,下午又匆匆赶来。京剧表演服装穿着、化妆很讲究,台上几分钟,下面可能要用几小时,梁学仁常常这样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
2009年,为了提升“小京班”的师资力量,梁学仁带领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陆建荣等38位老战友来到了小浦镇小学看望“小京班”,并与“小京班”牵手。从此,“小京班”拥有了38位老艺术家的强大辅导团队。
小浦镇中心小学工会主席、分管艺术教育的马卫平,原来是方岩村小学的校长,他见证了“小京班”从一个兴趣小组发展成六进央视的长兴文化新名片。“‘小京班’的成长离不开梁学仁梁导,一来,他亲自辅导,给孩子们带来了专业的戏曲教育;二来,这些年,他为‘小金班’引荐了大量的、重量级师资,才成就了 ‘小京班。’”
57岁的马卫平说,没有梁学仁,也就没有今天的“小京班”。而梁学仁却说,是“小京班”成就了他快乐的离休生活。
助力“小京班”16载
成就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