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生活周刊

在上海住了10多天

浙江妈妈成了“拎得清”的人

  在上海住了10多天

  浙江妈妈成了“拎得清”的人

  “垃圾分分类,大家都不累”“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7月10日上午,上海宝山区滨河华城小区,67岁的朱可清拎着刚买的菜,踏着宣传垃圾分类的广播声走进女儿家里。

  因为女儿的杭州同学要来吃晚饭,朱可清早早就开始准备了。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厨房台面下摆着两个垃圾桶,买菜时用的塑料袋扔到“干垃圾”桶,虾壳、菜叶扔到“湿垃圾”桶。旁边还有个纸袋,装塑料瓶、硬纸板等可回收垃圾。

  朱可清是6月下旬从浙江慈溪老家来上海的,本来是来帮忙照看放暑假的外孙女,没想到赶上了上海垃圾分类的“狂飙突进”,她“身陷”其中,“不可自拔”。

  10多天前,朱可清和丈夫刚来到女儿家的小区,就被这熟悉的小区震惊了。小区花园里、单元门上、电梯间……到处都是宣传垃圾分类的招贴。

  垃圾分类不正确,要被罚款。楼道里贴着“红黑榜”,每户垃圾分类情况被评估后的结果会出现在榜单上,有党员的家庭还被特别标出来,而女儿就是党员。这些都让朱可清感觉到,垃圾分类这件事不是开玩笑的。

  女儿家厨房里贴的《垃圾分类指导》,她戴起老花眼镜从头到尾看了几遍,还是云里雾里。面对家里产生的垃圾,她总是在“干”和“湿”之间迷惘。网上流行的“一把年纪不会扔垃圾了”的调侃,在她这里成了扎扎实实的体验。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女婿帮朱可清在手机里装了垃圾分类搜索软件,这帮了她不少忙,目前,她对这个软件的使用率超过微信。

  回想起这10多天的“恶补”,朱可清觉得有很多好笑的事。宣传资料上说宠物狗的粪便要在马桶里冲掉,女儿家养了一只猫,而猫喜欢把大小便掩埋在猫砂里,即使有人把粪便扒拉出来,上面难免会粘上猫砂,冲到马桶里不是会堵住吗?后来官方说法出来,证明她是对的。广泛用于猫砂的膨润土遇水会膨胀,混合了猫砂的猫粪便不能冲到马桶里,应该包好扔到干垃圾桶。

全家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

  7月10日下午,朱可清在厨房准备晚饭。她剥开几个玉米,玉米须被她信心满满地扔进了湿垃圾桶,玉米皮的去向却让她疑惑。打开手机软件一查,是“干垃圾”。

  她忽然想起冰箱里还有几个粽子,那粽叶属于什么垃圾?再用手机查,屏幕上跳出来“我也不知道呢”,她兴奋地向11岁的外孙女说了这个新发现。外孙女看了看她的手机,说:“外婆,你打错字了。”原来,朱可清用手写输入法,把“粽”写成了“棕”。外孙女打进正确的字,显示粽叶是干垃圾。

  下午5点,杭州同学到了,女儿拿出家乡的水蜜桃招待同学。“核桃壳是干垃圾,那桃核是什么垃圾?”女儿和同学边吃边问,朱可清的手机再次上场,查询结果是“湿垃圾”。

  开饭了,女儿开了一瓶红酒。“玻璃瓶是可回收垃圾,瓶子里面要洗干净,上面的标签要撕掉。”朱可清提醒女儿。女儿撕了几分钟,只撕下来一点点。朱可清忙让女儿陪客人吃饭,自己回到厨房,把酒瓶放到水槽里,用钢丝球用力擦洗,标签还是顽固地贴在瓶身上。最后,她放了半槽水,把酒瓶浸在里面,希望水把标签泡软。

  除了碗筷、酒杯,朱可清还给饭桌上的每个人发了一个塑料小盘。女儿向同学解释道:“湿垃圾放塑料盘里,干垃圾放桌子上。”朱可清的丈夫吃得最快,把嘴一擦,纸巾顺手就扔进了塑料盘,朱可清迅速捡起纸巾,说了他一顿:“还好我现在看到了,等下倒到垃圾桶里,还不是我捡出来!”

  女儿笑了,说:“我妈就是我们全家的垃圾分类指导员。”

做一个“拎得清”的人

  吃完晚饭,大家都自觉地把塑料盘里的东西倒进湿垃圾桶。朱可清对这点很满意。水槽里,红酒瓶的标签也泡开了,清理起来比刚才方便多了。

  桌上还剩下一些菜,梅雨季节,隔夜菜都不适合再吃。菜汤要倒到水槽里流进下水道,剩下的才能扔到湿垃圾桶里。朱可清麻利地做着这些。

  “我负责分垃圾,外孙女负责倒垃圾。小区里的可回收垃圾桶需要扫码,女儿和女婿来操作。”朱可清骄傲地说着一家人为垃圾分类做的分工。

  小区垃圾集中投放时间是上午7-9时,晚上6-8时。洗完碗,正是倒垃圾的时间点,但是这时候外孙女在赶作业,朱可清就和女儿下去倒垃圾,女儿的同学也表示一起去学习学习。

  朱可清带头,熟练地走到离家最近的垃圾投放点,一名志愿者上前询问:“干垃圾还是湿垃圾?”朱可清显然已经不需要志愿者的帮助了,她先走到干垃圾桶前,把干垃圾连袋扔了进去;再走到湿垃圾桶前,捏住湿垃圾袋底部,另一只拎着袋口的手放开,袋内的垃圾倾泻进桶内,最后把袋子扔到干垃圾桶内。整个过程大约在10秒钟左右。

  三人又走到旁边的可回收垃圾箱,朱可清攒了几天的纸张、瓶子等需要扔到这里。可回收垃圾箱是封闭式的,朱可清的女儿拿出手机扫了上面的二维码,一个窗口缓缓开启,东西扔进去,箱门上的显示屏显示“投递完成,获得261积分”,下面还有一行小字“=2.61元,可在微信中提现”。

  朱可清让女儿打开手机上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软件,向女儿的同学介绍:“刚才的积分都积在这个软件里,100积分换1元钱,可以用微信提现。你看,我们现在有322积分,就是3元钱,不过要达到2000分以上才能提现。”

  女儿的同学不禁称赞说:“阿姨真是个垃圾分类达人。”朱可清不好意思地笑了,跟同学说起了上海最近被重新演绎的一个词“拎得清”,指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人,“我虽然年纪大了,也要做一个‘拎得清’的人嘛。”

  一把年纪不会扔垃圾了


浙江老年报 生活周刊 a0002 浙江妈妈成了“拎得清”的人 2019-07-12 浙江老年报2019-07-1200005;浙江老年报2019-07-1200008;10567105;浙江老年报2019-07-1200011;浙江老年报2019-07-1200007;浙江老年报2019-07-1200009 2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