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初心 这些老党员一直铭记(上)
本报记者 罗瑞斌 通讯员 周怡 邱剑勤 郑旭峰
本报记者 罗瑞斌 通讯员 周怡 邱剑勤 郑旭峰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处于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老党员们,几十年如一日,利用自身特色,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时间上论,入党的那天离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光景,有些遥远了,但是从内心而言,入党时那份初心,他们始终铭记,自己肩上的使命也未曾忘却。
近期,各地市老干部局纷纷开展关于邀请老党员讲初心故事的活动。为此,本报采访了5位优秀老党员,他们有的是老检察官,退休后当起了社区的老娘舅;有的是教书育人几十年的老教师,现仍旧在教育路上不断探索;有的是水利专家,为农民服务是他一生的追求……
老党员们在接受采访时说,无论时间怎么变,他们永远“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奋斗”。
嘉兴市南湖区竹桥社区的田兆和老人是社区里的大忙人,身兼数职的他直言每天都很充实。多项岗位工作,让社区的年轻人觉得今年80岁的田兆和是个“超人”。
也有人时常问田兆和,退休了还要这么拼命,图什么?“我当过兵,又是一位老党员,这督促我继续为群众服务,干到干不动为止。”田兆和说。
出生于吉林长春的田兆和于1960年入伍参军,第二年光荣入党。“当时在部队里,上过不少党课,长征、抗日战争等历史总是听得我热血澎湃,也认识到我党是处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的党,所以那时候我入党就想着一定要用自己的能力为大家服务,绝不退缩。”田兆和说。
在部队的25年里,田兆和表现优异,多次被表彰。1984年,田兆和转业到嘉兴市检察院工作,后期主要从事反贪工作。田兆和说,当时领导考虑到他法律基础扎实、分析能力和攻坚克难能力都很突出,所以交给他反贪这一艰巨任务。“对反贪一事,我格外仔细,坚决不能让冤假错案产生。”
2001年,田兆和正式退休。但是,没多久社区工作人员就找上门,希望他能够做社区的“老娘舅”,帮助调理邻里矛盾。“刚开始有点担心,因为有的邻里矛盾双方是不太讲理的,很难调解,我怕辜负社区的信任。”
但是,凭借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及威望优势,田兆和的调解总是让矛盾双方心悦诚服。于是,社区文艺工作、老年电大学习事务都陆续被田兆和挑了起来,每件事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其实,我是越干越有劲,我也时常和周围的党员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因为年龄、退休等原因,放弃为周围群众服务的机会,服务人民可是一辈子的事情。”
一顶鸭舌帽,一弯浅笑,今年64岁的省特级教师施民贵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没有距离感。和蔼可亲的背后,是他从事小学教育40余年的缩影。
1975年,施民贵参加工作,成为金华当地的一位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施民贵考入金华的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金华、杭州任教。1987年,施民贵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对他而言是梦想照进了现实,其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像我这代人,成长在新中国怀抱里,党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崇高的。小时候我们看《闪闪的红星》,那真的是看得热血沸腾,也坚定了我要入党的决心。”施民贵说,小时候自己家里的“成分”,让他觉得入党都是遥不可及的梦。“因为我入共青团,也是很不容易,但是这些都没有让我气馁。”
后来工作中,施民贵报考了当时由杭州大学主管的“党政干部基础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有了比较深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他一心跟党走的决心。“当时,单位的领导也经常找我谈话,询问我入党的动机。后来终于如愿入党。”施民贵说。
这几十年来,施民贵一直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做好教育工作,为人民服务。在校工作时,施民贵曾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现担任浙江省少工委常务理事以及由杭州市教育局主管的德育导师团导师。“教育下一代是我党事业的重要一部分,要一丝不苟。”施民贵说。
2016年退休后,施民贵并没有在家享清福,担任了由省社科联主管的杭州天长差异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职,继续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差异教育。“作为一名老党员,还能在教育事业上贡献一点力量,我觉得要义无反顾去做。”
老教师施民贵:做好教育工作是我的本分
“共产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里的一些党员同志身上的先进事迹总是感染着我,也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余姚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管理处原主任、著名水利专家奕永庆说。
1982年,奕永庆被分配到余姚县水利局机电排灌站,从事农建水利工作,其中主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修理水泵。“水泵管径1米粗,上面的螺丝也挺大的,修理这样的大型水泵,需要下到水里去修,一会用榔头,一会用扳手,蛮辛苦的。”奕永庆说。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里,奕永庆身边的老党员周锡贵、胡荣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学习的榜样。“周锡贵是我的老站长,他的业务本领非常过硬,非常肯吃苦,不计个人得失。胡荣飞也是如此,吃苦耐劳,相关业务能力在当时余姚排第一。我当时想,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为农民服务,一定要加入共产党。”
奕永庆当时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胡荣飞成为了他的入党介绍人。“1986年入党之后,我就越发下定决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尽可能为农民解决问题。”奕永庆说。
1993年,奕永庆在余姚主持推广“水稻节水灌溉”,相关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2000年,他开始推广喷滴灌,影响更为广大。
在奕永庆的职业生涯中,他研发的“水稻薄露灌溉”和“经济型喷滴灌”两项技术在我省累计推广面积近8200万亩,其中已建的喷滴灌工程,每年可为农民增收23亿元,为社会节水相当于23个西湖的水量。先后获专利20项,10次登上国际节水论坛,向世界介绍中国水利。2013年,他的“水稻薄露灌溉”和“经济型喷滴灌”技术成果获得了节水领域的“诺贝尔奖”——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节水技术奖。
2016年,奕永庆退休了,仍旧在节水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年轻一辈授业解惑。“我是党员,我不会因为退休而停止前进,为农民服务是我一生的追求。”奕永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