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健康

这般理解和信任
是“教科书”式医患关系

  这般理解和信任

  是“教科书”式医患关系

  本报记者 俞琪 通讯员 于伟

  装上心脏起搏器的次日中午,94岁的方敏言就在浙江省中医院的食堂吃了一碗馄饨和一些土豆肉片。“主要心里踏实,精神状态很好。”方敏言的女儿陆冬冬说,除了“谢谢”,一家人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所以,他们想通过本报,郑重地对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蔡宏文副主任医师道一声:“感谢!”

  一个细节 一通电话

  让信赖变依赖

  退休前,方敏言是杭州四季青中学的语文老师。“妈妈一直比较独立自主,爸爸去世后,她也不要我们一起住,嫌我们管得太多。”陆冬冬说,母亲每天早上起来喜欢写写书法,智能手机、iPad也都玩得很溜,各方面状态一直蛮好。

  今年2月,方敏言突然觉得心脏不太舒服。2月25日,方敏言第一次到省中医院住院。“第一次见到蔡医生,有一个细节马上打动了我。”方敏言说,询问病情时,蔡宏文不是远远站在床尾,而是走到方敏言的病床边,靠近她,低下身子细声询问。“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有了信赖感。”

  治疗后,方敏言的病情好转了。出院前,蔡宏文将手机号留给了她。一次,方敏言在凌晨四五时突然醒来,一测心跳,一分钟只有27次。她拨通了蔡宏文的电话。“夜间心跳不到30次,平均心跳40次左右,已经有生命危险了。”正在休息的蔡宏文告诉方敏言天亮后赶紧到医院。

  情况紧急,医院暂时安排不出病床,蔡宏文找了一间有沙发的空房间,让方敏言躺下休息,并去协调病床。”陆冬冬说,蔡宏文的细心和周全,让她这个做女儿的都自愧不如。

  病人的信任

  是医生最大的动力

  原来,方敏言患的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慢—快综合征,同时有间歇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通俗地说,就是她基础的心率非常慢,最慢心率每分钟27次,但又反复发作快室率的房颤。而这种房颤,在没有保障的前提下是无法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了药,心跳会更慢,但不用药,就会发生房颤,无法耐受。最佳治疗方案就是植入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很安全、成熟的技术。”蔡宏文说,他做过的植入手术中最高龄是98岁,但90岁以上总体还是比较少的。当记者向蔡宏文转达家属的感谢时,蔡宏文却说,自己应该感谢病人,感谢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生病了肯定会心情不好,如果彼此沟通不畅,确实容易产生误会。”蔡宏文说,尤其是高龄的病人,本身手术风险、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高一些。“有时候细节上多注意一些,就能减少很多误会,我们才能和病人一起,共同对抗疾病。”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08 这般理解和信任
是“教科书”式医患关系
2019-07-05 浙江老年报2019-07-0500005;浙江老年报2019-07-0500008;10498306 2 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