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镜”太多 长辈们注意了
当心“哄娃神器”成罪魁祸首
本报记者 汤婕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小猪佩奇》,好不好呀?”65岁的章阿姨像往常一样拿出了自己的哄娃法宝——iPad,娴熟地打开页面,给4岁的外孙女妞妞放起了动画片。理由很简单,孩子只有在看动画片时,才能安静地配合她喂饭。
妞妞的嘴巴机械地随着章阿姨喂饭的频率一张一合,眼睛却始终直勾勾地盯着屏幕。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章阿姨只是万千带娃长辈团的一个缩影。
6月6日是第24个全国“爱眼日”,2019年爱眼日的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如今,许多电子产品都成为家长们的“哄娃法宝”,孩子哭闹的时候,只要递上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瞬间变“乖巧”。然而,看似安静的背后,孩子的眼睛却遭了罪,过久观看电子设备,极易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低龄儿童视力问题日益严重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当前,我国近视眼呈现三个特点:小、高、深,不少低龄儿童早早地成了“小眼镜”。
这一点,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视光诊疗中心主任、主治医师邓军也深有感触,他说:“每年寒暑假快结束,尤其是开学前的1到2周,我们的门诊量会猛增到平时的2倍,基本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查视力的。”
在邓军接诊的病患中,今年5岁半的琪琪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琪琪左眼近视100度,右眼75度,验光报告一出来,琪琪的妈妈曹女士就傻眼了。
琪琪对动画片特别着迷。“我和她爸爸平时上班很忙,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曹女士告诉记者,老人宠爱孩子,娃听话奖励看动画片,娃闹腾更给看动画片,“琪琪看动画片一看就一两个小时,我把iPad没收了,孩子一哭,老人又会帮着翻出来给她。”
两个月前,曹女士发现女儿看东西总皱着眉,还频繁揉眼睛。带去医院一看,竟是这个结果。“都还没上小学,视力就不好了,以后可怎么办!”曹女士和丈夫急得不得了。
无独有偶。最近,8岁的阳阳也“中招”了,刚刚配了一副眼镜。与琪琪情况不同,阳阳是个十足的“小学霸”,他妈妈张女士很早就用电子产品对他进行早教。“家里的手机和iPad下载了不少早教App,有诗词、英语、数学等。”
阳阳的早教题越做越灵光,眼睛却不对劲了,总喜欢眯着眼,还开始斜着眼角看东西。张女士急忙带去检查,才发现儿子已经近视200多度了。
“小屏奴”最易成为“小眼镜”
“以前近视以初中生居多,现在正不断呈低龄化趋势。”邓军说。
记者随机走访了杭州市下城区某幼儿园,发现近视年龄最小的为6周岁;在杭州余杭区某幼儿园,年龄最小的近视患者为5周岁,且7个大班都有孩子患不同程度的近视。省眼科医院的普查统计结果显示,西湖区某幼儿园小班段的近视倾向幼儿已达20%以上。
记者还拿到了2018年杭州市某区小学阶段的近视率筛查数据:一年级学生近视率12.75%,二年级20.2%,三年级36.59%,四年级46.98%,五年级52.77%,六年级59.87%。显然,小学是孩子近视的“高发”阶段。
“电子产品的不当使用和学习负担过重,是造成近视低龄化的重要原因。”邓军告诉记者,他经常在高铁、大巴上看到,不少老人、父母为了防止孩子制造噪音,就会请出这一法宝,让孩子沉浸在电子屏幕里。殊不知,这是在“坑”娃。
“像iPad和手机这类电子产品屏幕小,要看清楚,必须拿得很近,容易造成长时间和近距离用眼。这些电子产品的LED背光源的亮度很高,是普通电脑屏幕的4倍。”邓军解释,当距离非常近时,强光就会直接集中照入人眼,瞳孔会不断进行收缩以适应光源的变化,造成孩子眼睛调节力的下降。
一般来说,儿童因有充足的远视储备,应该是最不容易近视的人群。正常情况下,3岁以前应该有300度远视储备,幼儿在上小学前的远视储备应在150度到175度之间。
“如今,用电子产品看动画片、玩游戏、上早教课等已成为不少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提前消耗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量,引发升入小学后的近视问题。”邓军表示,这一点,也得到了相关眼科医学文献的证明,低龄儿童的远视储备值正在连年下降。“小屏奴”就是过早地把远视储备消耗完,才成了近视的“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