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芦苇别样美
有一件往事,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至今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那就是5年前的4月10日,余杭区民政局组织一批离退休干部,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早些年就是下沙,这地方不陌生,是我当年工作、下乡、围垦经常往返之地。而今已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声远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沙乡属临平区管辖。与其他乡镇人民一起,我们喊着震天响的口号,用苦干实干精神,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海涂上耕耘。几十年来,勤劳智慧的临平人,携儿带女,落户下沙围垦区,他们种植棉花络麻,养殖鸡鸭鱼禽,纵横垦区烙下他们忙碌的脚印,白花花的盐碱地销声匿迹了,连片齐腰的蓬勃芦苇也统统掩埋地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沧海桑田的奇迹。
大凡在下沙围垦区居住过的人都知道, 下沙的草屋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草房“冬暖夏凉”,也诉说着这里的贫困。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有位敢吃螃蟹的当地农民,率先在沙地上建起了1幢2层砖瓦结构的“洋房”,这在当时当地可是“爆炸性”的新闻。下沙乡男女老幼争先恐后去看洋楼啥模样,心里也暗暗盘算自己手头的那点积蓄。
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好年代,农民发家致富,一幢幢新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渐渐地,这座杭州东部湾的小渔乡,摇身一变成为引人瞩目的杭州新城,气势雄伟,规模空前。
如今的下沙,不仅拥有宽阔的马路、高大的厂房,还有杭州最大的高教园区,更有集“网购保税”与“海外直邮”进口全业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试点区落户于此。
行之江边,但见钱塘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楼耸立,沿江滩涂上齐刷刷绿茸茸的芦苇挺拔,我思绪万千。那拂面清风,飞散的芦花,流淌的江水,行驶的轮船,无不述说着下沙的前世今生。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赶上了杭州拥江发展的好光景,此情此景,能不爱下沙?能不爱杭州?
余杭区民政局退休干部 谢先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