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专题

中风后康复是一场长期“硬仗”

宜早不宜晚 避免走进误区

  中风是脑血管常见病之一,在医学上被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这种疾病的发病速度很快,黄金时间内及时抢救,能挽回一命,但绝大部分患者会留下肢体偏瘫,言语障碍,认识功能障碍,失哭、失笑,大小便失禁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发生率高达65%。

  作为中风后遗症专科医生

  首先要理解患者疾苦

  今年65岁的许仍和,是一位具有中医内科执业医师和西医临床执业医师双重执业资格的中风专科医师,在义乌经营一家中医中风专科诊所。30多年来,他潜心投入到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探索与研究中,累积为数千名中风后遗症患者医治。

  许仍和认为,一名好的中风后遗症专业医生,首先要学会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患者的疾苦。

  5年前,富阳一名中风后四肢偏瘫的退休教师到义乌找许仍和。生病后他基本只能在轮椅和床上生活,小孙子每周末都会来家里陪伴他。看到孩子在自己身边蹦蹦跳跳,他有时会默默掉眼泪:“许医生,我很想再抱一抱我的孙子。”

  还有一位义乌本地患者,中风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5个多月瘦了将近20公斤,变得特别不爱说话。因为无法正常进食,整个人虚弱无力,康复进展也很差。之前辗转数家医院就诊,病情都没有实质性的好转,她本人已经有过两次自杀的念头。

  除了患者本人,家属常常也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有一名江西的男性患者,是家里的顶梁柱,中风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他儿子说,妈妈辞掉工作照顾爸爸,家里一下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是紧张。妈妈时常在照顾完爸爸后累到直接睡觉,不想再多说一个字。他有一次偷偷听到妈妈对爸爸吼:“你能不能争气点,快点好起来!”

  中风后遗症患者大多处于放弃或半放弃状态

  容易走入认知误区

  上述这些场景,中风后遗症患者或家属大都能感同身受。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和康复是医疗界公认的难题之一。许仍和说,大部分患者或者家属在经历数次失败后,很容易出现放弃或半放弃的心理,并走入以下认知误区:

  误区一: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中风后遗症就治不好了。不少中风患者及家属认为,错过了中风治疗的黄金时间,后遗症就再也治不好了。许仍和表示,中风后治疗开始得越早见效越好。他曾经接诊过几位中风一周的患者,对症治疗后,基本摆脱了中风后遗症,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但实际中,很少有中风后遗症患者会在一周或较短时间内选择中医康复治疗,许仍和接诊的患者里大部分人已经中风两三年时间,甚至更长。病得最久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中风后一直瘫痪在床,30多年后才来找许仍和进行康复治疗。自然,这位患者治疗的时间要比其他患者更久一些。好在老太太意志坚决,配合积极,最终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能在旁人的协助下下床行走、站立。

  误区二:不重视康复治疗。很多中风后遗症患者出院回家后“以养为主”,家人、看护每天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把患者当成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对象进行照顾。

  中风后的康复是一个非常复杂、艰辛的系统工程。康复的目标不仅是要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还要减轻中风后患者遭受的精神打击。许仍和认为,很多中风后遗症患者家属采用的“以养为主”、“包办一切”的照顾方式很容易让患者低估自己的能力,不利于运动功能和精神心理的恢复。

  误区三:康复训练强度越大,恢复越快。有些中风后遗症患者建立了康复治疗的意识,但是由于急切渴望疾病治愈的心理,会拼命进行康复锻炼,认为练习得越频繁,疾病恢复得越快。

  许仍和坚决反对这种态度。中风患者的病根在大脑,不在手脚,处于异常状态的脑细胞指挥肢体运动本身就很容易产生疲劳,一旦脑细胞疲劳了,不利于疾病康复,可能还会有反作用。所以,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日常锻炼应适度而为,不能操之过急。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康复训练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而且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神智、精神状态、理解能力、心肺功能等,因人施治,循序渐进。


浙江老年报 专题 a0006 中风后康复是一场长期“硬仗” 2019-05-24 浙江老年报2019-05-2400009;浙江老年报2019-05-2400010;浙江老年报2019-05-2400011;浙江老年报2019-05-2400012;浙江老年报2019-05-2400013 2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