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儿子”谢庆道:
五岛连桥
圆了12万洞头人的出行梦
本报记者 陈逸清
“谢榔头”,是众多外号里谢庆道最喜欢的一个。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娱乐大鳄百乐门在一次扩建工程中发现,基础桩大规模倾斜,如要重新改造花费的数字惊人。建筑商请来谢庆道,他掏出一把榔头在断桩上一敲,通过振动的波形,谢庆道判断:地下桩没断。
“谢榔头”的雅号由此而来,这名字也在谢庆道的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叫开了。
作为测桩中心总工程师,谢庆道曾提出将洞头五岛连桥与温州接连的构想,如今蓝图变成现实,让12万洞头人告别出行靠船的历史。
谢庆道自诩“海的儿子”,“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我爱大海,更要尽绵薄之力。”
学地质出身的海洋专家
1932年,谢庆道出生在温州洞头一个海岛上。初中时,他被家人送去温州念书。
上世纪50年代初,谢庆道以本科成绩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却最终选择上了专科,“早点毕业,给家里减轻负担。”大学毕业后,谢庆道分配到湖南大学。
教了十几年土木工程专业,谢庆道一刻都没忘记心中的理想——海洋事业。一有闲暇时间,他就泡在图书馆,研究海洋方面的书籍。
“我要搞海洋事业。”谢庆道终于向校领导说出内心夙愿。1979年,谢庆道调入海洋二所,那一年,他47岁。
调查海岛,是谢庆道接到的第一项工作。“有的岛礁还没一个房间大。”谢庆道用手比划,往事历历在目。几个月时间,他只身一人用脚丈量了100多个海岛。
五岛连桥 梦想成现实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正劲。1985年,在宁波召开的海洋海岛专题会议上,谢庆道提出了把洞头五岛连桥跟温州市区连接起来的设想,并用相关资料佐证了它的可行性。
与会的国家海洋局领导和大部分国内海洋专家非常赞同,也有人摇头说谢庆道这是异想天开。
会议结束没有定论,谢庆道没有打消念头。“洞头最小的岛叫‘棺材岙’,我待在上头三天三夜没睡觉。”谢庆道不知多少次一个人跑回洞头现场勘察,最终被他论证出洞头是24小时两涨两落的正规潮,为之后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6年4月29日,温州半岛工程通车现场,车子行驶在尚未铺平的石子路上,两旁老百姓夹道欢迎,谢庆道热泪盈眶。他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更是圆了12万洞头老百姓的出行梦。
“外磕脚”上筑起领海基点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虽然早已确立了领海的范围,却未对外公布,时有外国船只误闯。若要对外公布领海基点,前提是必须在基点位置处设立实物标志宣示主权。外磕脚就是其中一处,但工程难度较大,相关工程团队多次尝试,均告失败。
1986年,谢庆道接到上级任务,由其牵头设计建造外磕脚海洋站,“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被当地渔民称为‘铁板沙’的水底地质结构。”彼时,我国海上工程建造桩基时如遇这种沙质,还未有成功的案例。
一边是限期完成的建站任务,一边是前所未有的打桩难题,谢庆道心急如焚,他扛着行李来到宁波甬江边的打桩场,一待就是半年。
有一回,谢庆道来到海滩散步,突然从踩沙子这一动作中获得了灵感。“你踩得越快,频率越高,就会踩得越深。”谢庆道说。于是,他将这一想法运用到了打桩机的设计上。通过调高打桩机的打桩频率,缩短每次打桩时气锤距离桩基的间距,使其更容易进入海底。
1986年5月,谢庆道等人抵达宁波港。经过施工人员不断调整施工方法,终于成功将第一根桩基打入海底预定深度。就这样,一个兼具海洋环境监测和灯塔作用的海上平台顺利建成。
发挥余热永不停歇
1993年,谢庆道从海洋二所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同时还兼任多家渔业公司的高级顾问,义务为海洋事业出谋划策。
“渔业公司不应该以捕捞为主。”谢庆道非常赞成休渔期的实行,他向福建一家渔业公司提出“人工养鱼”的办法。为此,他还从希腊学习到一种“流动养鱼”的方法:今年在这块区域,明年更换一块区域。“在海洋里养鱼其实是污染的,所以要采用流动的方式。”谢庆道说。
除了深深眷恋的海洋事业,谢庆道也没能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地质。退休后,他非常关注时事新闻,每每看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都痛心不已。
这几年,谢庆道根据新闻中提到的信息,查阅资料,测算出好几个地震发生的时间点以及强度,至于具体地点还无法预测。他打算将这些研究手稿悉数交予自己的母校——长春地质学院。
“地震什么时候能实现预报就好了。”年近九旬的谢庆道没有停止过“做梦”,他说人只有一直做梦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