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达人

杭州凤凰山上神秘大院
深藏80后文物修复师

  杭州凤凰山上神秘大院

  深藏80后文物修复师

  本报记者 罗瑞斌 通讯员 孙媛

  在杭州凤凰山上,有一个神秘院子,门口的小路被落叶掩盖,与上山的柏油路格格不入。一扇巨大的银漆铁门后面,堆积了路人各种遐想。谁曾想,大门后面的“掌门人”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陕西姑娘。

  女孩叫李迎,是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文简称“杭州考古所”)的一位文物修复师。这个神秘大院是杭州考古所的科技保护中心,平时在里面工作的人不多,李迎已在这个静谧的环境里,主持文物修复工作近7年了。

  据统计,2018年,李迎和4位工作人员共修复文物123件(组)。可以说,每件被修复的文物背后,都镌刻了修复师们的耐心与细心。

  枯燥工作中常有惊喜

  走进大院,几幢平房显得格外有厚重感。里面的环境,有着一种与世隔绝的安静。

  进入其中一间文物修复室,一张长木桌上摆满了各种棕色瓶装试剂,以及笔刷、镊子、锉刀、手术刀等各种修复工具。修复室的物件,让人觉得修复师是化学家、画家和医生的合体。

  其实,修复文物,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很多人以为修复一件文物,时间会很快,其实并不是每件文物都可以迅速被修复,有时仅完成其中部分修复工作就需要一两年时间。”李迎指着地上一个浸泡在药水里的铁疙瘩说,它已经泡了1年多了。“这是一根清代铁锚,这样做是为了‘脱盐’,等到锈斑杂质完全过滤干净,才能进行下一步修复工作。”

  李迎说,等铁器除锈之后,还要进行“缓蚀”处理,“一般用磷酸处理,以延缓它的腐蚀。最后,要进行‘封护’,对铁器外部刷一层保护材料。”

  正因为修复过程中的小心翼翼,让李迎收获了不少惊喜。有次,浙江临安一墓中出土了一件铁戟,李迎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上面有几条“弦纹”。要知道,一件铁器,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还能辨别纹饰,这无疑是件可喜之事。

  时常支援考古现场

  除了在室内修复,李迎还需去考古现场进行文物保护。“因为像木器这样的出土文物,一般都很脆弱,根本没法拿起来,所以我们去现场用保护材料对文物进行加固,然后进行整体提取。”李迎说。

  现场的工作,往往是在潮湿与闷热的环境下进行的,经常还伴有异味。但是面对这些,李迎总是无所畏惧。

  2016年的春末,浙江临安龙岗发现了一处清代墓葬,临安方面邀请李迎团队前去助力发掘。到达现场后,扑鼻而来的是从墓葬中飘出的异味,有的棺木中还有保存完好的尸骨。面对这些,李迎镇定自若,第一个进入内部进行清理。

  这也让围观的村民不断夸李迎勇敢。而这些于她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西北姑娘结缘江南

  这位勇敢的姑娘和文物结缘,纯属偶然。

  2005年,李迎报考了西北大学,刚开始选择的是生物专业,后被调剂到文物保护专业。那时的李迎,对于文物保护知之甚少。但是,知道该专业需要学历史和考古后,她觉得还是适合自己的。“因为读高中时,我对于历史很感兴趣。”李迎说,就这样她本硕一共读了7年。

  由于该专业对于实践要求十分高,读书期间,李迎和同学就经常去文物保护基地,进行实际操作。他们曾在敦煌实习过一个月,负责莫高窟壁画保护的前期工作——病害调查。“很多窟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能够近距离接触,是我学习生涯的一笔宝贵财富。”李迎说。

  为了增加实践经验,上学时的李迎还和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壁画,然后放入容易霉变的环境中,等壁画受损后,再动手进行修复。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折腾”,促使李迎练就了过硬的文物修复本领。

  2012年,李迎进入杭州考古所工作。南北各方面的差异还是让刚参加工作的她有点“不适应”。“之前,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干旱、半干旱环境下的文保工作,而江南这边比较潮湿,相关的修复方式和方法也需要调整。”

  7年过去了,经过李迎手修复的文物,自然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份工作,她说,文物修复师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而她还只是一个开始。


浙江老年报 达人 a0007 杭州凤凰山上神秘大院
深藏80后文物修复师
2019-05-07 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05;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06;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07;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08;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09;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13;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14;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11;浙江老年报2019-05-0700012 2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