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四 精神永存
百年五四 精神永存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五四运动是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当欧美文明逆袭而来之际,中国屡屡败于西方列强之手。有识之士意识到,中西方关系不再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重演,而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既称强敌,就有先进性,这是无可回避的。
如何改变落后于西方之局面呢?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开始,循着检讨器物、制度之不足的路径,继而认识到文化观念之不足。五四运动进一步确认,中国之所以在鸦片战争及此后的中西冲突中失败,乃在于缺少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所具有的文化优点,具体表现在器物、制度、精神三个方面:没有人的精神独立性,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就不能带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也就没有先进的器物;具有精神独立性的人,必然破除人身依附式的统治模式,必然形成民主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五四运动,中国就找不到现代化的那把钥匙,就无法开启现代化的道路。 据《解放日报》 作者:黄力之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思想界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中,最为亮眼的就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发展出路和文化更新问题给出的答案。
陈独秀开始摒弃“全盘西化”说的影响,在驳斥新旧道德调和论的同时,开始指出西方社会的一切不良现象正是由“私有制度之下的旧道德造成的”。
李大钊更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做出了科学的理性分析。他认为,“直到十九世纪后半,这最高道德的要求之本质才有了正确的说明,为此说明的两位学者就是达尔文与马克思。”
李大钊进而指出:“晓得中国今日在世界经济上,实立于将为世界的无产阶级的地位。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使世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机关同中国劳工发生关系。”“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预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光辉前景。
据《红旗文稿》 作者:董学文
认真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质
五四运动凝聚的五四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在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分析,就可以发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渴望民族复兴的情怀,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要踏上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改造中国、改造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五四精神的实质,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在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百年中,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清晰轨迹。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的承继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四运动凝聚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才能逐步变为现实,五四精神的火炬才能始终高扬并薪火相传。
据《北京日报》 作者:李玉琦
汇聚新时代民族复兴青年力量
青年是五四精神的坚定践行者。在这场爱国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是态度最坚决、立场最坚定、热情最高涨的。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彰显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
这种优良品质一直被中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所继承,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把爱国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不懈努力、接续奋斗。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就是要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将这股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据《天津日报》 作者:刘文佳
五四运动为什么伟大
五四运动为什么伟大?因为它代表了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程。
可以说,20世纪初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社会各界的风云人物,大多卷入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之前的50多名早期党员,包括陈独秀、董必武、何叔衡、贺民范等前清秀才都参加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均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这场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这次伟大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自觉。
据《湖南日报》 作者:夏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