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15小时的器官移植接力
12个生命重获新生
一场15小时的器官移植接力
12个生命重获新生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方 序 周昀洁
童小仙 朱俊俊
4月28日,一场器官移植接力在浙大二院上演。该院4大移植团队、100余位医护人员15小时通力配合,顺利完成12例器官移植,让12个生命重获新生,同时,至少6名患者将重见光明。
“一天3个捐献、12个大器官移植,实际上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各学科协同作战的结果。”浙大二院王伟林教授也真诚地感谢3位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大爱,让生命之火得以延续,同时也成全了这一“纪录”的诞生。
12台器官移植手术接力
这一天,3位捐献者的大脑永远停止了转动。
龚大伯的二儿子小龚在杭打工多年,3月中下旬,他在骑电动车下班路上出了车祸,经过1个多月的抢救与治疗,还是没有出现奇迹。“我知道我儿子治不好了,他的器官若能捐献给别人,能救更多人。”穿着一件洗得干干净净的军绿外套的龚大伯抹着眼泪,坚定地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龚大伯一家都是湖南人,家境并不富裕,孩子们都在外打工。“待会儿送手术前,能不能让我再跟儿子告个别?”龚大伯朴实的话语中透着不舍,当他最后一次抚摸着儿子的肩膀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但凡有一丝希望,我们都想救回他,现在知道他回不来了,我们想把他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样我弟弟也能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他还在,我们的挂念就还有去处。”小龚的大哥也泣不成声。红十字会劝捐协调员小何和小周,一直在安抚着悲伤的家属,在征得每位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办理完所有器官捐献手续。手术前晚,麻醉手术部严敏主任团队立即安排各移植麻醉亚专业组、手术护理组做好对接,同时与脑重症医学科胡颖红主任团队,协调员团队合作,进行合理周密的时间统筹安排。
从8时30分第一个捐献者进入手术室,到23时一心两肺三肝六肾共12台移植手术全部完成,12位患者分别转入重症医学科、综合ICU、急诊监护室、脑科重症监护室、外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完成了足足15个小时不间歇的器官移植手术接力。其余捐献的6只角膜由眼科团队妥善保存,它们将让至少6人重见光明。
受捐者获得重生机会
当天,老张(化名)的爱人在手术家属等待区焦急地等待。两年前,老张查出肝癌伴发严重的肝硬化,两年来,经过各种治疗手段病情无法控制。王伟林教授团队通过MDT讨论,拟定了肝脏移植的治疗方案。“已经两年了,这次我们能幸运等到肝源,也算是最后一搏,真的感恩捐献人一家,唯有给他们内心的祝福。”老张爱人说。
呼吸对于黄月娥(化名)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肺纤维化使得她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难以描述的痛苦,肺移植是她唯一的出路。为了等待肺源,黄月娥已在监护室等待多个月,靠着呼吸机和镇静剂维持生命。尽管医生做了很大的努力,肺纤维化进程还是在不断加快,对她来说,每一天都是炼狱般的煎熬。此次的肺移植,是她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器官移植评估专家、浙大二院脑重症医学科主任胡颖红告诉记者,器官移植除了要得到捐献者所有直系家属的签字同意,符合所有法律、伦理上的规范以外,对于何时进入器官捐献的流程,也有极其严苛的临床要求。器官捐献者很多是脏器衰竭,这就需要强大的重症医学支持,保证捐献器官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