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年轻,无法接受后半生挂着造口袋排便”
肿瘤离肛口只有3厘米的她
居然保肛成功了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王屹峰 蔡奕波
“10年前,可能很多肿瘤科医生都没能真正理解MDT(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现在不少老百姓已有了这样的意识。”近日,在浙江省肿瘤MDT培训项目启动会上,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程向东表示,肿瘤是种复杂疾病,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手段。以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为例,牵扯器官多、病种多,制定多维度治疗方案,才能让患者少走弯路,实现精准治疗。
先放化疗
为手术留出“安全边界”
两个月前,40岁的方女士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同时次数增多。随着症状越来越严重,她便前往当地医院做了肠镜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在距其肛门约3厘米的位置有一个大溃疡病灶,几乎将肠腔堵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直肠腺癌。
方女士辗转后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多学科诊治中心。“手术可以做,但肿瘤侵润得较深,且有淋巴转移,手术风险大,病灶十分接近肛缘,肛门肯定保不住。”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李德川主任考虑到患者只有40岁,无法接受后半生挂着造口袋排便,于是建议她通过MDT讨论后再确定最适合她的治疗方案。
经过结直肠肿瘤外科,腹部肿瘤放疗科,腹部肿瘤内科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后,专家团队建议方女士接受术前的放化疗,然后再手术切除肿瘤。“目的是希望通过放化疗使肿瘤缩小,从而保住患者的肛门。”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放疗科朱远主任说。
之后,方女士顺利完成了术前的放化疗,复查直肠磁共振发现肿瘤病灶明显缩小了。在结束术前放化疗3个月后,方女士接受了腹腔镜下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成功保住了肛门。
多学科MDT
体现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让方女士欣喜的是,术后病理报告检查发现,在接受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切除病灶未见明确肿瘤残留。换句话说,方女士直肠里的肿瘤组织在接受术前治疗后已经消失了。
“我们调查发现,需要术前放化疗后开刀的肠癌患者中,肿瘤完全消失的占到了20%,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00%,无癌生存率达到90%以上。”朱远说,对于大多数患者,术后放化疗药承受更多副作用,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耐受力差,完成不了整个治疗周期,从而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所以,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多学科团队协作判断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是不断变化的,有数据显示,4%—35%患者病情诊断会发生变化,19%—34.5%治疗计划会发生变化,因此变是常态。
专家资源有限,哪些患者需要MDT呢?“一般来说,我们会建议晚期疑难患者,或已经有远处淋巴转移的,手术后复发的可以采取MDT。”李德川说,患者也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挂号,实现一站式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