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风筝40载
扎糊绘放样样精
程迪申:不老的“追风少年”
本报记者 汤婕
当风筝线变得“不温柔”
这个季节,出门一定要当心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俏皮的春姑娘如约而至,天气暖晴之时,杭州人便在西子湖畔放起了风筝。说到风筝,就不得不提在“浙”一带名声大噪的风筝大师——程迪申。
走进杭州工艺美术馆二楼,初次见到程迪申时,他正戴着眼镜聚精会神地给龙牙上色,不远处还悬挂着一个精致的龙头骨架,“过几天,我还要去山东潍坊参加第三届全国传统风筝制作大赛,这些龙头的附件都要事先准备好。”程迪申指着眼前初具模型的龙角、龙牙和龙眼说,然后小心地放下了手中的颜料笔。
曾放飞200米长龙风筝
年轻时,程迪申就和风筝结下不解之缘。退休后,有闲有力的他更是深陷其中。
自从杭州工艺美术馆正式开馆后,程迪申就作为风筝技艺传承人被邀请常驻其二楼。他的工作室很显眼,满墙红红绿绿的风筝,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记者环顾一圈,小型的风筝有蜘蛛、沙燕、知了、蝴蝶等,大型的有威武的长龙和老虎。
风筝早在汉代就已在中国出现,旧时又称“纸鸢”。在程迪申工作室的上空悬挂着一只长龙风筝,原长202米(现场只保留龙头和部分躯干),花费近3年时间完成,需要20人才能放飞。“原本这只风筝是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添喜的,由于工期缘故,完成时恰好赶上新中国60岁华诞,也算献上了一份贺礼。”程迪申说。
中国人崇尚“龙武精神”,程迪申也不例外。30多年前,他第一次参加单位组织的风筝比赛,做的就是一只十几米长的“二龙戏珠”。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开始痴迷风筝,把闲暇时间都花费在风筝上。通过各种比赛,和大师切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风筝相伴,追寻风的方向。
手工风筝讲究“四要素”
据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传统风筝制作又讲究“四艺”——扎、糊、绘、放,简单说就是扎骨架、糊蒙面、绘画和放飞四道流程。
以一个蝴蝶风筝为例,“扎”的阶段就必须先寻找样本,蝴蝶品种多样,选定一种后画好1:1的图纸,勾画轮廓线、设计骨架结构和粗细。第二步,准备骨架,“我比较喜欢用毛竹,可以弯制和加热定型,做出各种复杂的造型。”程迪申说,毛竹的挑选颇有门道,以立冬后立春前山上砍下的竹子最佳,最好是8年以上的竹龄,密度高、钢性好。
架子扎好后要糊上门面。“传统风筝一般用纸和布帛,现代用无纺布较多,考究些会用绢或真丝,你看这只知了风筝,身子的材料是真丝,翅膀用了塑料薄膜,有薄如蝉翼之意。”程迪申说。
最后,经过绘图净边、安装提线后,就是最重要的放飞了。“放飞是灵魂,风筝做得好不好,都要飞了才知道。”他告诉记者,放风筝是个技术活,说简单也真不简单。“需要找准气流,一定要研究大气流向的,碰到乱气流要向前走或送点线,风力过大要送线,风力过小要收线,心里都要有数,到上面后气流就会比较平稳了。”
杭州哪里最适合放风筝?程迪申说,放风筝要选四周空旷的地方,不宜有高楼大厦、大树、高压线。“西湖和湘湖比较理想,至少有几百米毫无阻拦。三四级风以上,根本不需要跑,松松线风筝就上去了。”
春暖花开,放风筝的人多起来,市民在享受放风筝的乐趣时,却不知风筝线背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稍不留神就成了伤人利器。
几天前,山东淄博一名4岁女童在奔跑时不小心撞上风筝线,脖子处被风筝线割破,所幸伤口不深,没造成严重后果。据此前各大媒体报道,被风筝线割伤的事情各地时有发生,有大人也有孩子,伤口图片触目惊心。
一名物理老师曾计算过,假设一名体重为50公斤的市民骑着摩托车前进,速度为10米/秒,他的头部或脸部和风筝线接触的时间为1秒,使用动量定理计算,F=500牛,而此时的压强为5×107帕斯卡,相当于菜刀切蔬菜时,蔬菜所承受的压强。因此,风筝线锋利如刀的说法一点不夸张。
这里有一份放风筝安全攻略请收好:
1. 一定要选择空旷无人的场地,不能在设有高压线附近和高铁铁路两侧放风筝。
2. 尽量使用有明显颜色的风筝线,在风筝线上涂蜡,避免意外发生。
3. 儿童放风筝,最好选择小风筝,使用棉质风筝线,并有大人陪护。
4. 风筝线只有在紧绷状态下才有破坏力,一旦出现有人即将撞线等不可控的状况时,要及时将风筝线割断,并把余线整理带走,避免误伤他人。
5. 一旦身体接触到风筝线,要迅速反方向躲开,尽量避免颈部、面部和手指接触风筝线,以免受伤。
本报记者 汤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