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妈妈主导下她“病”了14年
莫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本报记者 陈逸清
在亲朋好友眼里,单亲母亲蒂蒂是一位乐观开朗的慈母。她每天照顾身患重病、坐在轮椅上的女儿吉普茜,女儿的多病和母亲的坚持使这对母女成为媒体和福利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她们形象正面、阳光,获得了很多人的鼓励和同情。
直到有一天,蒂蒂被发现死于家中,而凶手正是她的女儿吉普茜。
最近大热的美剧《恶行》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但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2015年6月14日。那一天,美国密苏里州的警察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请你们来蒂蒂家看看情况吧,我们担心她们母女有危险!”
警察赶到现场后发现,母亲蒂蒂倒在卧室的床上,已经死去了好几天,而女儿吉普茜不知去向。随着调查深入,让人们瞠目结舌的事,一个接一个出现了:吉普茜站起来了,她不仅知道妈妈的死,更策划了妈妈的死。
事实上,吉普茜能够从轮椅上站起,以及最后她想要杀死妈妈的原因,都只有一个:她从未患病,却在妈妈的主导下“病”了14年。
吉普茜才3个月大时,蒂蒂就告诉吉普茜的爸爸:孩子有间歇性睡眠窒息症状。吉普茜从还未记事起,就开始佩戴呼吸机入眠。
随后,从蒂蒂口中报出吉普茜的病越来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她的眼睛有问题、听力有问题、消化系统有问题,到最后甚至不能走路,要靠轮椅代步。
吉普茜被妈妈带着不停地赶往新的医院,哪怕医生说,孩子没有问题。但她以吉普茜有智力问题为借口,代替她回答问题,编造病症,并且在不断的报道和参与福利系统的活动中,坐实了这个人设。
也因此,即便有医生对于病症不吻合的现象产生怀疑,比如注意到瘫痪那么多年的吉普茜下肢并没有出现萎缩,但也没有敏感到继续深究。
一直以来,吉普茜除了知道自己能走以外,对妈妈说的坚信不疑。但是随着她逐渐长大,她渐渐发现不对劲,并通过社会服务人员向就诊过的医院索要病历记录,并最终看到了病例的备份。
吉普茜对于母亲的信任,悄然崩塌。她对当时交往的男友提出:杀了我妈妈。
最终,吉普茜被判10年有期徒刑,吉普茜的男友则被判终身监禁。
母亲让女儿“患病”
以爱为名绑架亲情
有心理学家指出,蒂蒂的行为,实际上是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的体现,这个病症是指照顾者欺骗或者诱发被照顾孩子的身心疾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注。通过操纵别人的感情,来使自己收获喜悦和满足,毫无疑问,这是对孩子的虐待,也是对善心的践踏。
何为“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这得先从“孟乔森综合征”说起。“孟乔森综合征”的名字来源于德国作家鲁道尔夫笔下一位名叫孟乔森的虚构人物,这个形象在西方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曾出现。
孟乔森为了博取他人的关注,虚构了许多诸如自己在月球漫步、被大鱼吞下、骑乘过炮弹等荒诞故事。“孟乔森综合征”则是指幻想自己患有疾病,从而博取他人关注和同情心的心理疾病。
和我们小时候为了逃避上学假装感冒不一样,患有“孟乔森综合征”的人在接受打针吃药等治疗时会感到异常的兴奋和喜悦,有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患者,甚至会自残。
《恶行》中的母亲蒂蒂患有的“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则是在他人身上故意制造伤病,从而满足自己照顾、关爱对方的欲望。早早离异的单身母亲蒂蒂,将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倾斜在了女儿吉普茜身上,甚至不惜以毁掉她的身体为代价,在掌控中获得扭曲的爱意。
蒂蒂在不同的场合一遍遍地重复着“我生来就是为了做她的妈妈”,仿佛一种概念灌输,也仿佛一种自我催眠。对于这种极端且自私的感情,《恶行》已经通过种种细节铺陈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这不是爱。
现实生活中,何尝少见这种自私的掌控欲呢?打着“爱”的名号,高举“都是为你好”的幌子,一步步指引着自己的爱人和小孩走向深渊的案例,并不少见。
要么认命要么抗争
“这起案件当然是比较极端,在我平时接触到的案例中,有碰到父母自己制造疾病把孩子绑在身边。”浙江省妇联特聘心理专家赵晓佳说,也有一些过度担心孩子而酿成的悲剧,她讲到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有个3岁多的小女孩,看得出来她的妈妈是非常爱这个孩子的。起因是孩子感冒发烧,妈妈太紧张,医院一轮轮跑,结果小病变大病,孩子被过度医治,最终离开人世。”
在赵晓佳看来,这样的家长是活在自己设定的剧本里,就像有的人会怀抱孩子,不断向周遭人吐槽,“孩子不乖啊,3天3夜不睡觉了,我就这么一直抱着她。”
“他们给自己的人设就是惨,小孩惨还不够,做母亲的必须比孩子更惨。”赵晓佳说,在他们的剧本里,孩子已经不是孩子,是一样道具,来配合他演出自己悲惨的人生。
另一方面,习惯用爱控制孩子的父母,看上去那么可恶的父母,他们一定也曾经被这样对待。“我主张的是,子女不要怪父母。”赵晓佳说,这些烙印在家族基因中的养育方式,总要有人去改变,“要么认命要么抗争。”
“要改变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是痛苦的。”赵晓佳说,当子女和下一辈良性互动,这些有爱的画面展示给父母时,即便他们进入暮年,好的东西还是会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