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的春天
谣言也蠢蠢欲动
春天,万物复苏。一些博人眼球、撩拨情绪的谣言也蠢蠢欲动。比如,食用樱桃核中毒、臭豆腐导致肝癌……这些与健康相关的谣言,年年辟、年年传,给公众带来极大困扰。为此,我们刨根问底、还原真相,让这些耸人听闻的谣言失去生存的土壤。
樱桃,带来春的气息和甜美。最近,一则“女子食用5颗樱桃,咬破樱桃核被毒晕”的消息在网上传播。
“蔷薇科植物如樱桃、杏、桃、李、枇杷的种子里含有微量氰苷,吃下去和胃酸反应可生成有毒性的氢氰酸。但每颗樱桃核里氰苷含量极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解释,要导致中毒一次得吃上好几斤樱桃核,但樱桃核仁又小又苦涩,没人会一次吃上几斤。况且,人们也不会放着樱桃果肉不吃而去吃樱桃核,所以中毒的几率很小。
朱毅说,新闻报道中那位吃了5个樱桃核仁中毒的成年人,可能是因为采摘品尝的是公园里的观赏樱桃,而不是以食用为目的的樱桃,因此不排除农残导致的中毒,直接将樱桃核定为元凶不大科学,“上述事件也给大家提了个醒,路边果实不要随便采摘品尝,因为你不知道在遇到它之前,这果实究竟经历了什么。”
食用5颗樱桃核会中毒
此前,一位28岁女孩因为吃臭豆腐患肝癌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播。该文指出,姑娘生活习惯还算不错,可她却偏爱一种小吃——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的发酵食品,从营养学、毒理学、肿瘤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都不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朱毅说,近年来,因为不法商贩不择手段非法添加,毁了臭豆腐的清誉,导致致癌说广为传播。
“非法添加物有可能产生致癌的风险,所以喜欢食用臭豆腐的公众可以选择合格产品继续享用。”朱毅说,肝癌的致病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该文把肝癌的致病因素归结为食用臭豆腐有些牵强。
而最新的流行病学调研表明,无论是以臭豆腐干而闻名的南京、长沙,还是喜食臭豆腐的北京、武汉、天津等城市,当地的肝癌发病率并没有显著上升。
“路边摊炸制的臭豆腐,生产者大多为三无小作坊,而且用来炸制的油也反复使用。”朱毅说,较之于规范生产的臭豆腐,路边摊的臭豆腐安全风险高,烹饪方式也不健康,少食用为好。
近日,一篇题为《警惕!孩子做客拿了亲戚小玩偶,当晚回家脸部溃烂变巨丑!》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文章称,当晚小孩从亲戚家拿回了一个玩偶,未料玩偶镎元素超标,随后孩子出现“脸部溃烂、括约肌萎缩、食欲不振等症状”。
经查证这一消息早在3年前就在网上盛传,近期不过是老梗翻新后再度刷了一波流量。对此,多地辟谣平台予以驳斥。
文中提到的“镎”,是一种放射性化学元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埃德温·麦克米伦和艾贝尔森于1940年在伯克利首次合成镎元素。但镎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因此,一般人不可能接触到,镎元素也不可能被用到玩具的生产中。
在这篇网文中,作者留了几个较为明显的漏洞,不无调侃、恶搞的意思。比如,介绍镎元素时称,“第一批研究该元素的学者正是因为用手拿了一下便死于非命,为了纪念这些科学先烈,学界将这种元素命名为镎。”
石化企业相关人士指出,镎元素不会存在于玩具中,因为该元素只能通过核反应生成,是属于被严格管制、被隔离于人们生活圈的物质。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