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常青

他成了温州鹿城区首例离休干部遗体捐献者

91岁杨存泓完成生前夙愿

  本报讯(记者 祝萍 通讯员 婷玮 朱婧)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4月12日,温州市鹿城区91岁离休干部杨存泓的遗体正式捐献给温州医科大学用于科学研究,达成其生前作出遗体捐献的郑重选择,为医学事业的发展送出这份“生命礼物”。据了解,杨存泓是鹿城区离休干部遗体捐献的首例。

  当天下午3时2分,温州市中医院里,患间质性肺炎的杨存泓静静地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若我不在了,我的器官还能为医学研究作贡献该多好!”这是杨存泓生前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早在2008年,杨老从报纸上获取到遗体捐献的信息,就萌生了遗体捐献的想法,并给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写了一封信。2015年,杨存泓与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基础医学院签订了遗体捐献手续,这也是鹿城区首例离休干部签订遗体捐献。(本报2016年4月13日3版曾报道《89岁的他写信给医学院:我把自己捐了》)

  当天晚上8时许,温州医科大学求是楼一楼,举行了一场低调而庄重的追悼会,受捐单位温州医科大学3名老师、鹿城区委组织部代表等向杨存泓的家属行三鞠躬礼。慰问过后,温州医科大学与杨存泓的家属完成了遗体捐献交接仪式,完成了老人生前的夙愿。

  看着父亲的遗体,杨存泓的儿子杨代奇和杨劲两兄弟心里五味杂陈,有不舍,有悲伤,更充满无比的骄傲。杨存泓的大儿子杨代奇说,11年前听到父亲提及遗体捐献,他是反对与不理解的:“在世时子女行孝已是‘大孝’,离开人世后依旧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父亲追求的品格,他的高风亮节做子女的没有理由反对。现在连家族孙辈也都了解且关注到遗体捐献,赞许‘爷爷做得真棒,弘扬的精神真可贵’。”一家人都能从杨老身上受到感染,秉承无私之爱。

  据了解,在离世的10多天前,杨存泓住进重症病房,4月11日,老人从重症病房调至普通病房。温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蒋芙苓,是杨存泓从重症病房转至普通病房的主管医生,虽然只接触了短短两天时间,但她对杨老的印象特别深刻。“杨老跟我以往接触的老年病人不论在乐观程度还是处世观念上,都不尽相同。”她说,“包括杨老的家人也是一样,从来不避讳提及遗体捐献,特别坦然,及时跟医生做了交待。”

  蒋芙苓告诉记者,杨老在重症病房时给医生塞过小纸条,提醒医生自己是遗体捐献者,不要忘记了,这令她十分敬佩,也从老人身上感受到浓浓的奉献情怀。

  “遗体捐献遵循捐献者生前意愿,体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令人敬佩。”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杨存泓的遗体将在第一时间进行防腐处理,保存至少一年后用于临床外科系统等手术培训、方式方法研究及教学研究。遗体捐献者是医学生的第一个“手术”患者,医学生更是带着同样的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带着敬畏之心不断炼就自身医术,让爱延续,讴歌了大无畏精神与大爱无边的无声传递。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温州全市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者157名,实现捐献44例。

  “遗体器官捐献者在全社会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温州鹿城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鹿城区全年完成5例器官(遗体、角膜)捐献登记。截至目前,共实现人体器官(遗体、角膜)登记71人,实现捐献32例。


浙江老年报 常青 a0010 91岁杨存泓完成生前夙愿 2019-04-19 浙江老年报2019-04-1900006 2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