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音律在远方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传唱诗词的经与典
本报记者 汤婕
浩如烟海的书卷,你能否读懂?笔走龙蛇的字符,你又是否熟识?五千年文化,那些文与字,是气韵与风骨,经万世磨砺的字字珠玑;那些诗与词,是情怀和道义,任寒来暑往的句句动情;那些歌与赋,是审美与情操,奏琴瑟笙箫的声声入耳。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节目上线以来,一举摘得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奖”,17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让节目走进校园。显然,第一季的高口碑、广传播和正能量,让大众对第二季满怀期待。
升级后的内容更“吸睛”
既然是延续“和诗以歌”的形式,诗词的选择就是节目组最先考虑的环节。
与首季相比,第二季节目的题材更加丰富,经典作品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中国古典诗词歌赋,而是从春秋战国到现代,凡可以称为经典的词文,均可歌之。谭维维大气激昂的《山高路远》、赵照与齐豫催人泪下的《乡愁》、王源意气风发的《长歌行》,还有清华大学校友合唱团光芒闪烁的《登鹳雀楼》,均朗朗上口、荡气回肠。
在第二季往期节目中,无论是主修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国博士生克丽丝汀带来一首《梦蝶:一百万个可能》,或是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的女儿们献唱《声律启蒙》,还是5种语言的《登鹳雀楼》,均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也意味着节目不再局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而是对世界文化互融有更大的包容性。
为了让观众在鉴赏歌曲之前就能领悟诗词精髓,更好领会意境,第二季《经典咏流传》将康震老师的“解析”环节提前,每首歌曲的赏析结构调整为:专业朗诵、文学评析、演唱经典、鉴赏互动。
节目中,嘉宾康震表示,古人的诗歌替大家说出了心里很想说出的一些话。“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重新发现经典诗词在当下的价值和力量,从诗词中汲取心灵滋养,获得前行的动力,才是真正“让经典再流行”。
注重老少两代传承
在第二季最新一期节目中,117岁河南百岁老人张学礼与5位零零后少年合唱《三字经》,这个跨越世纪的组合带领观众,重温了启蒙国学经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几句话,也是张学礼老人铭记了100多年的经典。这位见证了中国百年风雨的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仍身体康健,不仅会写繁体字书法,还能把《三字经》《诗经》《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对《三字经》情有独钟的他,在子女眼里,这一生也是按照《三字经》做人做事。
如今,老人已是五世同堂。这5位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少年,专程赶赴老人家里和他共同演绎这首经典之作。当老人用浓重的河南方言熟练地吟诵《三字经》,5位少年用当代流行音乐与之呼应、唱和时,这场跨世纪的经典合唱让人听到时隔百年的两代人传承的经典,满屏感动。
事实上,这些传播度、传唱度较高的歌曲多是由素人演唱,“这说明最真实、最质朴、最贴近大众的东西才能打动所有人,因此我们在第二季增加了素人嘉宾的比例,挖掘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
节目总导演田梅更表示,第二季节目的嘉宾名单里,有一半都是素人,更强调故事性和情感性的表达。
科技让经典更有看点
正如田梅所说:“我们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送给他们桌前的文化精品小餐。他们若是喜欢,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得不说,在文化类节目云集的今天,正是“硬核”的科技,让古诗词以及中华博大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
在第二季节目中,节目组采用仿真AI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撒贝宁形象。“虚拟”撒贝宁不仅会邀请线下观众完成“读诗成曲,传唱经典”的实时互动,还会以“犀利”的语言抢风头。此外,节目还增加了外拍小片和第二现场,使经典歌曲在演绎前就有充分的酝酿和铺垫,让线上线下的互动更加有趣。
诗言志,歌咏言。诵读经典,我们因文采斐然的千古佳句,而击节赞叹;唱响经典,我们因永世相传的思想价值,而感受烛照。和诗以歌,让千年经典化作新时代的歌声,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崭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