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
沧桑30年的“平民史诗”
本报记者 陈逸清
175分钟,跨度长达30年。
3月22日点映的《地久天长》,用平平淡淡的口吻讲述了几个中国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这是一个关于亲情、分别和重逢的故事。
原本以为有柏林最佳男女演员加持的《地久天长》会成为各大院线最近的力捧,但排片寥寥,终究还是将它定位成一部小众文艺片。
这是一部很容易拿“泪点”作为卖点的影片,然而《地久天长》并不愿意为泪水买单。
有网友写下这样的观后感:“水滴石穿的力量,最后能穿透人心。”
扎心的中国往事
《地久天长》的时间轴开启于上世纪80年代,刘耀军、沈英明和新建三家同住一个筒子楼,三家人亲如一家。
刘耀军和王丽云两夫妻是国企包江机械厂的双职工,耀军和英明的儿子——刘星、沈浩都是家中独子。两人同年同月生,双方家长定下了“一辈子做兄弟”的约定。
然而,英明的妻子海燕因计划生育政策下的职务之需,唆使丽云打掉二胎,导致后者一生不育。
一天,刘星和沈浩相约一起到水库游玩,刘星意外身亡。 这件事让两家关系渐渐疏离。
随后丽云丢了工作,夫妻俩干脆离开了家乡。辗转海南,最后在偏僻的福建渔村隐居,抚养了一名养子。
20多年过去后,耀军夫妇再次回到家乡,往事涌上心头……
被逼流产、孩子溺亡、养子离去、主动放弃,耀军丽云夫妻4次失去孩子,是影片的主线。总之,这就是一个讲述苦难的故事,所幸,没能一苦到底。
影片结尾,导演安排了一点甜。养子回家了,还带上了女朋友。沈家新生儿的出现,也意味着希望的延续。
救赎和原谅
孩子死了,真相是什么?耀军丽云夫妻难道不想知道?
沈英明拿着菜刀去找耀军,“你去把那小子砍了,咱们一命抵一命!”耀军死命夺下菜刀,“你说什么呢!我们要保护好这个孩子,这件事不许再提。”
这样的事发生了,不管两家人出于多大的善意,终究渐行渐远。用沈英明的话说,“他们对我们很客气,可找不到可说的话了。”
耀军丽云夫妻意识到,即便他们不去追究,这件事横亘在两家人的心里,永远过不去。于是,他们收拾行囊,选择离开。
有人说,耀军丽云夫妻的做法克制到近乎变态。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非常现实的做法。当一切无可挽回,人只能试着去原谅他人。与其说耀军和丽云善良,不如说在她们善良的底色上,充满了无奈和残酷。
很多年后,浩浩长大,终于决定和两夫妻坦白。老夫妻正襟危坐,脸上并没泛起太大的涟漪。“说出来,就好了。”耀军平静地吐出几个字。
是电影更是生活
“友谊地久天长。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无法预料的事,我们该如何选择,又该如何释怀,又该如何处理。这一切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它是电影,却又如此真实。”这是一个小伙伴发在朋友圈的感慨。
之前,导演王小帅解释电影为何取名为《地久天长》:“就像我说的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生活,而生活真的是人的一生,既漫长又短暂。漫长的时候真的要经历很多的事情,要承受很多的痛苦,慢慢慢慢过完这一生,如同‘地久天长’这个概念是一样的。”
通过一个家庭命运的转折,唤起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共情。因为是普通人,在面对国家政策时的束手无策;因为是普通人,在失去孩子、工作和幸福的可能性后不得不背井离乡。
时过境迁,夫妻俩去给夭折的儿子扫墓,耀军拉链拉不上了,老伴赶紧过来帮忙,到了墓地也不用商量,先把荒草拔干净,一屁股坐在那里,丽云把水递给耀军,耀军没理她,自顾自地喝酒。老两口就这么坐着,淡淡地释放着忧伤。
正是在这场戏中,20多分钟里,演员王景春和咏梅,没有对白也没有痛哭,一气呵成。而坐在监视器前面的王小帅却哭了,“(拍到他们俩)看到这个坟的时候,当时我的泪就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