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大妈吴菊珍:
小米巷里的“活雷锋”
本报记者 陈逸清 通讯员 李俐
圆墩墩的脸、笑眯眯的眼,家住小米巷的吴菊珍是杭州长明寺巷社区的大红人。
67岁的吴菊珍头衔一大堆:退休党支部书记、楼道小组长、老年协会成员、“和事佬”协会成员、“安全你我他”巡逻队队员、老年合唱团成员……这两年,吴菊珍又多了一个身份——居民委员。
“我就是一个特别平凡的人。”采访中,吴菊珍反复强调这句话。
殊不知,默默为社区居民奉献20多年的吴菊珍,正是用这份热心、真心和实实在在的善举,赢得了邻居们的心。
一封上海女儿的来信
“这么多年你一直代替我们照顾妈妈,我们万分感谢,我们也没什么好表示的,只希望你把我们当成你的亲人,延续我们之间的友谊。”
这是一封来自上海的信件,寄给长明寺巷社区的吴菊珍,看到落款才晓得原来是邻居叶妈妈的女儿寄来的。
老底子的时候,吴菊珍住在小米巷,同她一起住在老墙门里的还有另外六七户人家。几家人感情特别好,挂在天井的衣服,不管哪家的,只要看到了都会帮忙一起收了。在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老老少少挤在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前看越剧。
1986年,老房子拆迁,大家提出还是要在一起。新房子、老邻居,有事没事就爱互相串串门。高龄又独居的叶妈妈住在吴菊珍楼下,子女都在外地生活,也都年事已高,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回来看看。
吴菊珍格外注意叶妈妈,每天都到她家里看看,自家做点啥好吃的,总惦记着老人。“叶妈妈最喜欢吃油豆腐烧肉了。” 吴菊珍记在心里,隔三差五送过去一碗。
叶妈妈要洗澡了,是吴菊珍来帮忙;衣服破了,也是吴菊珍给她缝衣服。那一年除夕,吴菊珍让老伴吕师傅去买甲鱼,烧好了给老人送去。第二天上门时,见送去的菜,老人没动几口,吴菊花开始担心老人身体状况,赶忙打电话给老人子女。
终究,老人还是走了。照顾邻居叶妈妈将近10年光景,吴菊珍说,她一点也不后悔。
爱心凉茶摊的“幕后英雄”
杭州建国中路上的顾忠根大伯爱心凉茶摊,在每年入伏的第一天准时出摊。
清晨5点多,顾大伯就起床了,利用早上的峰谷电,要烧12壶的开水泡凉茶。茶包则是一直不变的配方:茶叶、陈皮、六月霜、青蒿、白菊花、十滴水。
从社区居民到过路行人,从外卖小哥到环卫工大姐,甚至还有专程坐公交来喝上一口凉茶的市民。坚持了整整41年的凉茶摊早已成了盛夏里的一景,更是长明寺巷社区的明星公益项目。
“大伯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吴菊珍说,其实早在7年前,社区开始接力顾大伯的凉茶摊,“我们提供一次性茶杯、茶缸、推车。”
因为怕顾大伯在烧水时发生意外,社区专门开辟了一间活动室用来烧茶水。
“一开始,大伯还不放心,要来‘监督’我们。”吴菊珍说。
在每年最热的时候,烧水、收摊后的清理、保管材料……都被吴菊珍收拾得井井有条,往往一个大夏天要忙上40多天。
“顾大伯这个凉茶摊已经传了三代,这份爱心值得我们敬佩。”吴菊珍说,“只要老人还有精神做下去,我们就陪着他一起出摊。”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吴菊珍的身影。
社区需要环境整治,她第一个报名当志愿者,捡花坛垃圾、河道周边环境整治、环境文明劝导;公民爱心日活动,她捐钱又捐书,还带着外孙一起来捐。
可能有人会说,吴菊珍家里肯定没什么事需要她操心,所以她才会有这么多时间去照顾别人。事实上,她家里还有一个智障的弟弟需要照顾,她要给弟弟洗衣做饭,照顾起居,每次都是安抚好弟弟,再去帮助别人。
吴菊珍的小孙子还在读小学二年级,老伴吕师傅还在上班,每天接送孩子的事情就落在吴菊珍头上。但是,她从来不跟人抱怨,每天笑容满面,特别亲切。只要别人有需要,她总能克服困难,抽出时间去帮忙。
“每天都给自己安排这么满,累吗?”有人问吴菊珍。
“累是累的,但社区是我的家啊,只要我有空,哪里需要我,我都会去帮忙。”吴菊珍说,如果大家都不去伸手帮忙,那么社区也就不像个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