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城市已进“圈”
这些城市已进“圈”
本报记者 张伟群 整理
买菜、上学、看病、购物……在居住的社区内,能实现满足这些需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且从家中步行15分钟之内可以到达。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以步行15分钟作为社区生活的空间尺度,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来诠释新时期的生活方式,营造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便利、共享的空间品质。
在国内,很多城市已经明确提出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些已走进这个“圈”。
北京:2020年“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集中反映了北京市民需求的新特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新需求,北京自2011年起开始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就是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出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舒适的社区服务,有些老百姓急需的服务在5—10分钟内就可获得。
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低保、养老助残、就业、住房保障等;二是由市场提供的超市、菜店、家政修理、早点等便民服务;三是由社会力量及居民提供的志愿互助服务,这一块更多是公益性的;四是社区结合实际提供的特色服务,比如少数民族社区、国际化社区等。
截至去年底,北京累计建成158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覆盖率达到92%。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基本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本地特色服务,已经成为全市社区服务的一个亮丽品牌。
2019年,“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再次被列入北京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至少再新建100个服务圈,使社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将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在全市范围内全覆盖。
上海:15分钟生活圈写进城市规划
1月4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明确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99%左右。
规划中明确,聚焦优良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化社区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构建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增加广场、公园等独立占地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通江达海”的蓝网绿道建设,建成226条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形成总长度2000公里左右的骨干绿道。
早在2016年8月,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编制发布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在《导则》的指引下,社区建设有了许多变化。在设施布局上,倡导不同人群的差异化步行可达。一方面,根据家与不同设施之间的步行可达需求,形成5—10—15分钟的设施布局圈层,并鼓励将幼儿园、菜场等老人和儿童使用率较高的设施优先布局在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
另一方面,关注设施与设施之间的步行关联度,将使用关联度较紧密的设施邻近设置、集中布局,分别形成以儿童、老人以及上班族为核心使用人群的高关联度设施圈。设施使用上更加灵活丰富,鼓励各类设施进行合理的综合设置,充分整合可共享的功能空间,形成高效灵活的使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