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支教奶奶”周秀芳
跨越1300公里甘当“爱心搬运工”
本报记者 余晓叶 通讯员 杨磊
在湖南省溆浦县,说起周秀芳,无人不知。在当地,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宁波支教奶奶”。
周秀芳很忙碌,记者联系上她时,她正在为溆浦县的孩子们请支教老师,还要谈当地今年将建设的6所希望小学事宜。晚饭时间,她才能有空说起自己的支教之路。“我其实就是‘爱心搬运工’,在这些最需要我的地方,我把大家的爱心转移过去,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得到好的教育。”
从浙江宁波到湖南溆浦,相隔1300多公里。72岁的周秀芳,舍弃了都市的繁华,一次又一次到偏僻的山区,与孩子们相守,给他们送去知识和希望。“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终止。”
退休后做起“大龄”支教老师
周秀芳退休前是宁波李惠利小学的科学教师,2003年退休后,她被返聘到一所民办小学教书,待遇挺不错。
2014年初,周秀芳去青海旅游,途中看到一个骑马放牧的孩子带着书本,出于教师的本性,她热情地对这个孩子进行辅导。看到这一情景,一位曾在贵州支教的老师和她聊了起来,这位老师告诉她,贵州的偏远山区缺少像她这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周秀芳内心燃起了到贵州支教的念头。
“我马上终止了这次旅游,和贵州当地教育部门联系表达了要去支教的意愿。”周秀芳说,那年8月份,她去了贵州惠水县。
2015年初,在宁波,她听一位朋友讲起湖南溆浦县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教师都被艰苦的条件吓跑了,孩子们没有明亮、宽敞的教室学习。周秀芳和同样热心的亲戚孙绍富商量,一起去那边看看。
“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桐林小学考察的情景。”周秀芳说,来回学校的公路开凿在悬崖上,汽车在狭窄的“之”字形山路上爬行,有恐高症的她上山下山坐在车里都要闭着眼睛。
当天,下着雪,周秀芳进到学校,看见30多个孩子挤在教室里上课。即使生了3个炉子,孩子们还是小脸冻得发红,浑身瑟瑟发抖。“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留在这里支教。”
于是,周秀芳和贵州当地说好,和孙绍富一起留在了溆浦。
爱心雪球 越滚越大
留在溆浦的日子越久,周秀芳越加掏心挖肺地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什么?”
周秀芳和孙绍富把他们在溆浦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希望爱心人士能帮助这里的孩子。他们的家人、旧友不断形成爱的接力。
周秀芳的儿子寄来孩子们过冬的棉被、冬衣、鞋子。周秀芳原来的学生张刚当时远在美国洽谈业务,看到昔日恩师的朋友圈后深受感动,他刚一回国,就直奔溆浦,赶到北斗溪镇去看望周秀芳。
当张刚看到破旧的校舍、简陋的课桌椅,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时,他当场决定捐资30余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的教学设施。张刚回去之后,把周秀芳的事迹传播给身边朋友和大学同学,有感于周秀芳的无私奉献,大家决定再在当地捐款建更多希望小学,爱心助学的雪球越滚越大。
周秀芳助学的事迹在宁波传开后,很多人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到她,通过她在需要修建教学楼的村里建明亮的教室,通过她找到需要助学的儿童。就这样,周秀芳成了“爱心中转站”,通过她,陆续有好心人支援溆浦县的教育发展。
做到做不动为止
小时候,周秀芳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读到4年级只能辍学。当时,她的班主任知道后,特意帮她垫付了学费。“因为有班主任的帮助,我才能完成学业,成为一名教师,所以我也要帮助有需要的孩子,让他们接受教育。”
2015年以来,周秀芳来回奔波于宁波和湖南溆浦山区,累计发动爱心人士近万人,为溆浦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2所。“最近,宁波有位好心人一口气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还有一位好心人捐建1所希望小学,今年我们会有6所新的小学投入建设。”周秀芳说,她是“爱心搬运工”,把宁波的爱心搬到溆浦。
“这些年过得很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身体的不适应、当地村民最初的不理解、学校设计施工上的难题等,但更多时候还是得到了很多好心人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周秀芳说,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她的帮助,所以要趁着身体还可以,尽量多做一点。
周秀芳有着严重的风湿关节炎,但她依然在坚持。“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只要我还没倒下,我会一直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