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健康

“催婚老妈”将自己“催”抑郁

  还有两个星期就是农历春节了,催婚一族又开始骚动起来。

  前不久,杭州临安区人齐女士母女俩一起走进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门诊的。该科副主任医师朱春燕回忆,两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地走进诊间,随后,两人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母亲和女儿互相认为对方有“障碍”,而导火索就是催婚这件事。

  找不好对象 感觉“遭难”来了

  几年前,女儿大学期间与自己的同学相恋,但是齐女士觉得两个人基础太差,生活会很吃力,所以反复劝说女儿,最终两个人分手。之后,别人又介绍了一个小伙子,齐女士觉得工作稳定,但学历不高,以后没有上升空间,又是不同意。还有一个虽然是有较高学历的,但在现单位里没有编制,又告吹了。“真是发愁,我就是怕她嫁错了人,觉得一旦嫁错了,后悔莫及。”齐女士觉得自己很痛苦,生活索然无味,除了发愁别无他法,她不愿意聊天,生怕提到女儿找对象的事情。

  一晃,两三年时间过去了,女儿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对象,母女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齐女士的女儿一听到齐女士说“相亲”、“结婚”这样的字眼,就是狂喊大叫,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临近年底,两个人担心家庭聚会,这个催婚话题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难以面对。交谈期间齐女士对女儿说:“你都30多岁了,在我们这里已经算高龄了!”

  齐女士的家庭生活不算差,但齐女士就是觉得自己过得辛苦,不幸福,担心女儿选错人不幸福,越是这样想,越要插手,她越发纠结也让自己越痛苦。

  朱春燕认为,齐女士的问题要比其女儿严重得多,最后诊断为中度抑郁发作。

  “患者的病症与其抑郁心境有关,她的负性体验和负性认知十分明显。”齐女士的生活事实上并未像其形容得那样苦,而很可能是生病以后,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负性体验,让她戴上了“灰色眼镜”,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同时,齐女士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负性评价,以至于产生一些歪曲的、以偏盖全的不理性看法,导致其陷入抑郁情绪的恶性循环。最终,朱医生建议齐女士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相关的放松训练比如坚持每天听轻音乐。

  认知矫正训练很重要

  经过对齐女士女儿的情况分析,朱春燕考虑是一般心理问题,进行了4次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简单地讲,就是同一件事情可以带来不同的情绪反应。为什么呢,因为对待事情的看法才是最终影响情绪的罪魁祸首,而非事件本身。

  就拿父母逼婚这件事,除了认为是父母要控制我,还可以认为父母爱我,关心我,不用我自己操心了,那么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情绪反应。

  朱春燕表示,人很多时候焦虑抑郁是因为有一些非理性(不客观的、不全面)的想法在做怪。比如,老板给你加工作,如果你觉得他故意刁难你,你会觉得很烦。如果你觉得老板器重我,你会很开心;如果你觉得我多了个机会锻炼自己,发倔自己额外的潜力等等,那么带来的心情会完全不同。如果用一个单一的,“全或无”的想法,俗称“牛角尖”,那只会让心情愈发糟糕。不同的想法带来不同的情绪,我们不否定患者的想法,但会引导他们除了他们所想的,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的想法、结局,多一些思路。

  经过系统的治疗,齐女士最近一次复诊,齐女士对朱医师坦言:“感觉现在,我好像放下了,不像之前那么担心恐惧女儿找对象的事了,我也时不时出去自己找点乐子,和别人聊聊天的,儿女自有儿女福。”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13 “催婚老妈”将自己“催”抑郁 2019-01-15 浙江老年报2019-01-1500007;9239468 2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