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生命·现场

“肠化”不一定是癌前病变
是“浊毒”该清理的信号

  根据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统计,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为10%至23.6%,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3%至5%。也就是说,100个慢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只有不到3至5人会发生不好的变化。不过,即使“中招”比例并不高,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找到控制甚至逆转“肠化”的办法,将危险降低到最低。

  体检查出“肠化”吓出一身冷汗

  今年4月5日,55岁的温州苍南人项先生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职工体检。因为最近几年,他频发打嗝、嗳气,还有时常饱涨不适。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医生建议他做一个胃镜检查。谁知道,检查结果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报告显示:胃粘膜慢性炎症伴中度肠化,少量腺体轻度非典型性。项先生上网查了不少资料,各种说法都有,甚至说有癌变的可能,这更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他四处求医,但均不见太大效果。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中医肿瘤科专家陈卫建教授。

  陈卫建发现项先生舌苔是黄腻苔,脉象是滑脉,中医来讲是个比较典型的“浊毒”淤积。他告诉项先生,在临床上,胃癌的标本检查中发现萎缩与肠化的比例较高,于是就有了“胃粘膜萎缩与肠化是癌前病变”的观点。但事实上,萎缩与肠化并不等于胃癌,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更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目前,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萎缩与肠化甚至是可以逆转。在缓解病患焦虑的心情后,陈卫建叮嘱,在中医调理期间,需要忌口,油腻辛辣的少吃,生冷的也尽量不吃。

  经过5个多月的中医调理,项先生再去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变成了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

  胃萎缩与肠化可以“逆转”

  消化道病,为什么要找中医肿瘤科医生看?陈卫建解释,他这里有不少消化道肿瘤患者,治疗原理是和“肠化”调理一样的,一脉相承。所说的原理,就是中医“浊毒”理论。他解释,西医认为胃炎反复,胃粘膜修复再修复,结果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出现了“肠上皮化生”,就是所说的“肠化”。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则对这一现象探究,总结为“浊毒发病机理”。

  对于“浊毒”淤积导致发病的患者,在治疗上,陈卫建运用“化浊解毒”治疗法,根据病情发展调整用药。“生胃病的人,病的起因变化以及病程发展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人的个体差异性。”陈卫建在5个月的治疗里,通过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解毒化浊、健脾和胃4个调理阶段。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早就有关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的说法。”陈卫建说,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病人,多数是偏好油腻的饮食,导致脾胃受损,脾胃运化不好,逐渐产生了湿浊,湿浊在人体中焦受阻,郁结不解,便会形成“浊”“毒”内壅之势。当浊毒瘀积在胃部,便导致胃体失去了滋润,胃腺体发生萎缩。

  中医治疗过程中,经常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化浊的治疗方法。很多人会问,这些“水湿”、“痰浊”经过利湿解毒活血后到底去了哪里?“浊毒”一部分随着人体两液(汗液、尿液)排出,还有一些则在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参与下,这些物质就变成了人体内有用的体液物质,浊稠转化为清洁,再次参与到人体代谢之中。


浙江老年报 生命·现场 a0009 “肠化”不一定是癌前病变
是“浊毒”该清理的信号
2018-11-06 浙江老年报2018-11-0600007;8660794 2 2018年1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