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文娱

扬非遗风采 承传统文化

《延禧攻略》
巧用中国风点燃荧屏

  又一年夏天,随着高温一起“红火”的还有热播的古装剧《延禧攻略》,尽管豆瓣分数不高,却被观众称为编剧于正的“良心剧”。这部电视剧凭借高度还原的历史,简约细腻的美感,点燃了暑期档荧屏。

  在这部宫廷大戏中,女主摆脱了一贯“傻白甜”的人设,从身份低微的宫女一路“打怪升级”为延禧宫女主人,这也是剧名带有“攻略”两字的含义。在暗流涌动的后宫,女主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躲在暗处的敌人对抗,凭一己之力收获了好评,让观众大呼痛快。

  服饰讲究简约汉化

  《延禧攻略》作为一部70集剧长的清宫大剧,各方面都比较考究,画面摒弃了一直以来大红大绿的“阿宝色”系,首次采用了“莫兰迪”色系,也就是大众耳熟能详的高级灰,色调饱和度降低了,像蒙上了一层复古滤镜,凸显了皇家威严和朝代气息。

  不难发现,传统古装剧的服饰都以艳丽华贵为主,而《延禧攻略》中妃嫔们的穿着,色彩却偏冷色系,常见以棕、青、蓝三色为主,即便是年轻妃子所穿服装的红色、粉色饱和度也很低。该剧服装师表示,那个背景时代下,色彩浓艳的服装很少见,整体都趋向简约汉化风格。

  除了色彩和花纹,剧中人物的饰品也很考究,妃嫔们大多佩戴点翠和绒花。在以往清宫剧当中,妃嫔头饰多以珠花为主,从汉代起,女子们才流行佩戴绒花,点翠也逐渐成为“时尚单品”,所以清朝装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些风格。

  该部剧编剧于正透露,剧组在服饰上总投入将近1亿元,最贵的一件龙袍造价达37万元。他说,自己的初心就是要拍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注重宫廷美学的古装剧,所以前期做了大量历史考证,最大程度还原纯正的味道。

  后宫女性妆容也是亮点

  如果说红透半边天的《甄嬛传》是清宫大戏的元老,《延禧攻略》是有实力与其媲美的。既然是后宫大戏,妃嫔们的妆容自然也被“放大”检视。历史上,按满族人的传统风俗,后宫女子盛行“一耳三钳”,剧中主演们也都清一色打了3对耳洞。由于尊卑有别,身份尊贵的女性会戴3副同款耳坠彰显大气;相反,位份低微的宫女,虽然也打了耳洞,却只戴一副耳坠,其余耳洞配以低调的金银耳环。

  除了耳洞,妃嫔们独特的“咬唇妆”也引起热议,于正还专门在微博做了解释。告别以往古装剧的大红唇,《延禧攻略》里的主演们涂口红都只涂下唇,不涂上唇,因为在古代人的审美中,女性的嘴应该是小巧的,这种画法也是为了让嘴巴看起来更灵动。总的来说,能将这些小细节一一呈现给观众的,唯有《延禧攻略》独一份了。

  这些细节“秀”出非遗风采

  事实上,除了剧情方面可圈可点,剧中还能看到不少“非遗元素”,从昆曲到刺绣,再到节日文化……透过荧屏,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让原本“单薄”的宫廷戏瞬间有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例如,剧中高贵妃(谭卓饰)擅长昆曲,为讨皇帝欢心,一曲《贵妃醉酒》实力惊艳。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又如,女主初入宫时,在绣坊有入宫考核、助友人完成绣品、为皇后绣制凤袍等桥段,镜头运用大篇幅、多细节展示了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瑰宝,手推绣、盘金绣、珠绣等多种刺绣工艺均包含其中。为了最大程度复原细节,正式开拍前半年,于正带剧组专程找来了传统手工艺匠人,包括曾在故宫担任文物修复工作的绣娘,所以演员们身上的戏服,件件有来头。

  有了精美的华服,自然少不了扇子来相衬。作为从宋朝以来皇家的御用织物之一,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清宫织绣类团扇又数缂丝最为精美。剧中太后所握团扇就仿制了清朝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了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年后,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精美绝伦的舞美背后,是一颗颗对中华传统文化怀有敬畏的手艺人的匠心,也体现了剧组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非遗的传播和传承正在不断与现代方式相结合,逐渐焕发出新活力。


浙江老年报 文娱 a0014 《延禧攻略》
巧用中国风点燃荧屏
2018-08-10 浙江老年报2018-08-1000009;浙江老年报2018-08-1000008;浙江老年报2018-08-1000010;浙江老年报2018-08-1000011;浙江老年报2018-08-1000012;浙江老年报2018-08-1000005;7952304 2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