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亲历

编“家谱”记录古井前世今生

  在还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一口井对于一个村庄而言,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时,水井所在之处,也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因此萦绕水井的是很多人难忘的回忆。

  杭州市上城区可以说是杭城古井最多的区域,其中旧时南宋皇城脚下“二十三坊”区域内的古井数又是上城区之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二十三坊”,目前已发现的古井就有17口。有的位于山脚下,有的在弄堂里,有的则躲在墙角,很难被路人发现,是它们记录了当地一一个岁月瞬间。

  对于保护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上城区紫阳街道十五奎巷社区的一批居民成立了一个民间古井研究协会。

  井边的难忘回忆

  “目前,我们所知的就是这17口古井,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十五奎巷社区工作人员、古井研究协会发起人王林立说,这些井绝大多数有100多年的历史,有的已经超过200年。14口井位于十五奎巷社区内,另外3口在太庙社区。“其实,社区里老一辈人,对这些古井的感情很深,因为古井曾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的确如此,一口井的开挖,无疑为周围的人家解决了吃水问题,井一旦形成,必然在周围人的生活中留下很多痕迹。家住十五奎巷社区花生弄的徐水森是土生土长的老杭州人,在花生弄住了快70年,弄堂里的两口古井对于他而言,绝对是难以割舍的。

  徐水森小时候,每天一大早,母亲便会去井里打几桶水,作为一天的饮用水,因为清晨的井水最为清澈。“后来,我就会帮妈妈、姐姐打水,好让她们在井边洗衣服,我们说说笑笑,非常惬意。”

  令徐水森最难忘的,还数井边的夏天,因为一到炎夏,一口口水井就成了天然的“冰箱”。“井水牌”冰镇西瓜成了徐水森他们热天最喜欢的水果。“那时候,我们会打来一大桶井水,把西瓜泡在里面,或者把西瓜放入网兜,里面再加一块洗得很干净的砖头,直接连兜子带西瓜放到井里‘冰镇’。”徐水森说,在他看来,那西瓜吃起来的口感,绝对胜过现在冰箱冰出来的西瓜。

  井边的人家极会利用井水,夏天会打一桶桶井水泼竹榻子,于是一个个凉冰冰的竹榻子成为了徐水森他们的“降暑神器”。

  这些当年和水井发生的事,对于像徐水森这样一批老住户而言,绝对是难忘的回忆,古井也就成为了他们珍视的对象。

  记录古井的“身份”

  去年,省内开展的“五水共治”,让社区居民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我们这批老住户想着也要做点什么,加之大家对古井有着独特的感情,于是商量着从保护身边的古井开始。”古井研究协会副会长宁国良说,在社区支持下,他们于去年5月17日成立了协会。“我们一共有20多名成员,分成了调研组、观察组等几个小组来保护我们的古井。”

  保护古井,当然首先得弄清古井的“身世”。于是,协会多次召集“原住民”开座谈会,了解周围的古井分布以及古井的基本情况,如名字、年份等。

  “我们有几位老居民,还特地画了古井分布示意图,帮助我们确定古井的存在。”宁国良说。

  此外,相关协会成员去图书馆等处收集古井的资料,以便更准确地记录古井的“身份”。于是,去年年底开始,协会着手编写《坊巷古井名录》,记录发现的17口古井的信息。

  比如,位于十五奎巷2号南侧,有一口“状元井”。为什么水井会和状元扯上关系,可能当地很多人答不上来。而《坊巷古井名录》上则清楚地记录了与之相关的传说。相传,当年该巷子出了10名武魁,而这些武魁都是喝了此井水后中状元的,后人便把这井称之为状元井。

  8位“井长”来照顾

  协会成立之后,8位“井长”应运而生,他们的职责便是保护身边的一口口古井。

  “每位井长负责一到两口古井,他们都是住在离古井不远处的热心居民。”宁国良说,“井长”会时不时去察看古井,发现问题后,便会及时上报。

  去年,“井长”王慧珍发现宝成寺义井井壁有裂缝,于是上报上城区治水办后,问题被及时解决。“有专人照看,那么我们保护古井的工作便能落到实处。”宁国良说。

  对古井有着深厚感情的徐水森自然也成为了家门口古井的“井长”。徐水森连同花生弄的有关居民,自发地在井边安装了抽水机,并在相关住户家里安装了水管。“井水越用越活,不然井就废掉了,装了抽水机后,大家用水更加方便了,洗衣服、浇花都可以用井水,这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徐水森说。

  “保护工作我们还会继续做,我们会不断挖掘古井历史积淀,从而完善我们的《坊巷古井名录》,传承古井文化。”宁国良说,“井长”也许会变更,但是对于古井的关爱会继续传递下去。


浙江老年报 亲历 a0013 编“家谱”记录古井前世今生 2018-06-29 浙江老年报2018-06-2900009;7591483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