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徐悲鸿而生 为徐悲鸿而活
——廖静文女士三周年祭
赵畅
6月20日,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墨德集团签约,后者捐赠1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央美院设立“徐悲鸿奖”等项目。“徐悲鸿奖”是中央美院建校百年来面向全体教师设立的奖励额度最高、覆盖范围最广、专业水平最高的奖项。
本文是为怀念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而作。廖静文于2015年6月16日去世,作为大师身后的女人,她的生活处处都烙上了徐悲鸿的印迹,但她并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小爱”之中,而是把“小爱”转化成了对“民族文化的大爱”。
白驹过隙,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北京荣宝画院”名誉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名誉院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廖静文女士已经离开我们3年了。
结缘浙江上虞
收藏家杜金康与廖老相识于1999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纪念活动上。他与廖老同席,向她介绍了家乡浙江上虞,并邀请廖老来上虞指导,廖老高兴地答应了。
“听了廖老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番真知灼见,我萌发了办一家文化公司的念头。”杜金康告诉我说,同年12月,他成立了浙江古越轩书画社。
当他将这一消息告诉远在北京的廖老时,电话那头传来了爽朗的笑声:“好哇,给你一个大大的赞。今后,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请你直言。”
2000年4月,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西湖美术馆准备举办一次徐悲鸿书画展,当时在省博物馆任职的赵雁君与杜金康一起前往北京,邀请廖老。想不到廖老满口答应,还陪他们参观了徐悲鸿纪念馆,并亲自讲解每一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内容、背景、艺术特点,甚至徐悲鸿创作时的心情。
杜金康说,廖静文女士先后8次莅临上虞。2009年12月,廖老与儿子徐庆平先生一起光临上虞。期间,我陪同他们参观上虞,当我向他们介绍到“舜会百官”“曹娥至孝”等故事时,廖老赞不绝口,当场写下了“舜之故乡,文化辉煌”八个大字。
生活家有小幽默
杜金康多次登门拜访,廖老常常在家中请他吃饭。有时见杜金康抽烟,廖老会用自创的顺口溜劝诫:“男人身上没烟气,做人做事才神气。”
2013年9月,徐悲鸿大师逝世60周年。年届九十的廖老和儿子徐庆平再次来到上虞,参加由上虞市人民政府、徐悲鸿纪念馆主办的“徐悲鸿精品画展”。我又一次有幸接待了他们。
在一个县级市举办徐悲鸿画展,廖老告诉我3个原因。一是几年前她来过上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百姓懂得欣赏,到这里办展,悲鸿知道了也会高兴;二是她在上虞结识了不少书画界和收藏界的朋友,他们多次诚挚邀请她来办展,她被感动了;三是她的祖籍是浙江,她对浙江有着特殊的感情。
徐悲鸿曾与上虞春晖中学首任校长经亨颐有交情,合作创作了《竹石图》和《竹枝母鸡图》等作品。知道这段渊源后,廖老说:“那就更说明我们这次到上虞办画展,是办对了,办准了嘛。”说着,她又爽朗地笑了起来,观众们也被她逗笑了。
“爱妻静文”的责任
上虞这次展览展出的50幅精品画作中,有不少都写有“爱妻静文保存”这样的文字。廖老告诉我:“这些画,是悲鸿精心创作的,只要是我喜欢的,他就会立刻在画上题字,送给我。”
在杜金康上虞办公室的墙上,我发现了一幅廖老在90岁时写就的书法精品,上面写道:“小诗一首,书赠杜金康先生惠存指教。‘往事难忘倍伤心,音容笔墨细沉吟。丹青一纸千滴泪,渝州风雨万般情。’抗日战争时,南京被日军占领,迁都四川重庆。悲鸿居重庆八年,住地无电灯无自来水。余居重庆四年,并与悲鸿结婚。此乃我一生最艰苦之生活,作诗以记。”
1953年,徐悲鸿突然病逝。她把家里的钥匙送到文化部,将其遗作1200多幅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1000余幅,还有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捐赠给国家。并捐出一座在北京与徐悲鸿共同生活过的四合院,用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她说:“这些都是悲鸿留下来的,我不能自己拿着,捐给国家是为了纪念他,也是给国家保存文化遗产。”
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廖静文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82年,她完成《徐悲鸿一生》,该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国际上研究徐悲鸿的主要资料。
“文革”中,廖静文被抄家数次,辛苦搜集的资料几乎全毁,徐悲鸿作品面临流散、销毁的危险。她冒险写信给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徐悲鸿纪念馆所有藏品转移到故宫保存。
自1985年起,她不顾年迈,组织带队赴印度、加拿大、日本、苏联等国家以及国内多个城市举办徐悲鸿画展,并坚持和观众见面,为观众签名,有时还亲自为观众讲解。
徐悲鸿纪念馆新馆于1983年开馆,廖静文虽住得很远,却每天都到纪念馆上班。有一次,徐庆平教授当着我们的面对母亲开起了“玩笑”:“我母亲是一个什么都管的‘管长’,小到员工请假、出差报销都要经过她的同意。”
她曾说:“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再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50年来我对他的思念。”我相信她一定在“黄泉”见到了徐悲鸿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