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较真

语文课本用“姥姥”,“外婆”为啥不高兴

  《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是文学作品。作者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有对自己外婆的描写——习惯的称呼是情感的载体,换一个从来没有使用过的陌生的称呼,情感联系就被割断了。随意改动称呼,对作者的情感不够尊重;也是不懂文学为何物的结果。

  一般认为,“外婆”是南方人习用的称呼。但是,《打碗碗花》的作者是西安人,长期在延安地区工作,可见陕西也不是全都称“姥姥”的。“打碗碗花”也不是南方独有,这种花在全国各地广有分布。

  即使“姥姥”具有普通话语汇的地位,是否要把课文(作品)中的“外婆”全部改成“姥姥”呢?既不必要,也不应该。这样做,既是对文学审美的伤害,也会把丰富多彩的汉语变得单调。汉语的丰富性之一就是方言的丰富多样。各地的方言携带着各地的风土人情,用一个词语代替各地的方言,学生就无从感受汉语之美了。语言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习语言,并不是仅仅记住并会使用它就够了,还要能够了解语言所携带的地理、历史等信息,通过学习语言,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

  以“外婆”为例,这个称呼之所以要冠之以“外”,因为“外”的释义之一,就是指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说文》:“外,远也。”这是说,相对于父系来说,母系是疏远的,是“外人”。民间有一传统,兄弟分家,要请舅舅作中间人,就是因为“舅舅”是母系方面的人,没有利害关系,适合作中人。

  在现代汉语的框架里面,也没有必要把“外婆”和“姥姥”分个高低主次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外祖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而“外婆”和“姥姥”都是其“方言版”,这样可以避免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外婆”或“姥姥”争夺“正宗”地位而伤了和气。文学作品是用“外婆”还是“姥姥”,应以尊重作者、尊重原作为原则。

  据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浙江新闻客户端


浙江老年报 较真 a0015 语文课本用“姥姥”,“外婆”为啥不高兴 2018-06-26 浙江老年报2018-06-2600010 2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