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还叫“外婆”
最近,有个问题突然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你管妈妈的妈妈叫啥?
对于“妈妈的妈妈”应该怎么称呼,相信很多北方同学会说,叫“姥姥”。
同时,南方同学会站起来:明明是叫“外婆”。
上海语文课文
将“外婆”改成“姥姥”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对于“外祖母”的称呼各地不尽相同,这很正常,没什么可分个高低的。
但是,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网友们炸开了锅。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搜索课文原文可以发现,作者文章中写的全篇都是“外婆”。有网友晒出女儿7年前的课本,那时候还是“外婆”,并没有做改动。
明明作者的原文是“外婆”,为啥非得改成“姥姥”呢?
去年就有网友向上海教委反映过这事,得到的答复是这样的:“姥姥”是普通话词汇,指“外祖母”。姥姥、姥爷一般是在口语中使用较多。“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对此,有较真的网友去查了字典,在2002版现代汉语词典里,“外婆”一词的解释直接为“外祖母”,而2005版里“外婆”加上了方言标注。
虽说字典上给“外婆”下了定论,但网友仍然觉得这样的修改不妥。因为强行把原作者的用词替换掉,难道不是不尊重原作者吗?
教委道歉,还叫“外婆”
此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23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关于上海小学语文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对此事致歉。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表示,针对网络舆论关注“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了解有关情况后,要求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教育出版社查清事实,向公众说明有关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以下处理意见:一是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将该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同时依法保障作者权益;二是按工作计划,今年9月起,小学二年级将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停止使用;三是要求全市教材编写工作要从中吸取教训,充分尊重作者原文原意,切实依法维护作者正当权益;四是将进一步加强教材编制的管理与指导,提高教材审查能力,提升教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