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女生轻度精神分裂
一张“中医处方”帮她解了围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李彬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李彬
22岁的小婧两年前开始出现幻听症状,用她的话来讲“有时感觉耳边有人在对我说话”,而且少言寡语,不愿交际,孤僻,离群。为此,她在大学期间休学了一年。通过治疗,她完成学业,目前研究生在读。
但最近,小婧整个人面色蜡黄,皮肤干燥,人也消瘦了下来,连月经都没来了。
离精神分裂只差一点
一直在陪读的母亲蔡女士发现,女儿小婧的生活越来越不规律,要凌晨3点以后才能入睡,早上要睡到9点以后起床,然后萎靡地去实验室工作。早饭也顾不上吃,饮食没规律,情绪低沉,容易紧张,感情脆弱,整个人状态很差,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这样下去不对劲啊,研究生毕业都要成为问题了!”蔡女士显得异常焦虑。
小婧来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一科一检查,结果让她吓了一跳:分裂型障碍。换句话说,可以等同于早期精神分裂症。“当时,小女孩的血压很低,舌暗苔白,脉象咸涩……”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一科主任张丽娜医师回忆道,小婧已经接受过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西医治疗。对于治疗方面,小婧向医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担忧:“我平时要做实验,怕西药用量太多会影响我的思维,影响工作效率。”
一张“中医处方”解了围
张医师说,小婧出现一些早期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神疲力乏,做事集中不了精神。而从中医角度看,就是肝气郁结,脾胃气虚引起的了一系列不适症状。
除了予以一些必要的心理疏导外,医生还给她配上了疏肝理气、补中益气、镇静宁神的中药汤剂。一段时间后,小张感觉睡眠的确好了不少,能在晚上11点入睡,只是起床以后乏力感依然存在。到后期,医生在先前基础上加入补益肝肾的中药等进行调理,3月以后,小张的月经也恢复了。
张丽娜说,中医讲,久病必虚,久病必淤。精神卫生科常规的西医治疗手段是针对大脑递质不平衡进行治疗,也就是通过外力来改变疾病状态,而中医治疗更讲究整体观念,调动自身来抵御外邪。中医往往能在西药治疗遇到“瓶颈”时,另辟蹊径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治疗的手段很多,比如中药方剂、成药、针灸、推拿等等。
近日,杭州市七医院中医馆正式开诊,该门诊针对一些长期服用药物的慢性期、维持期患者出现比如闭经泌乳、体重增加、白细胞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中医中药进行整体调理。
除了一些神经性厌食症之外,对于焦虑、抑郁、躯体疼痛、健忘失眠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人群,通过中医调理以及针灸、穴位埋线、艾灸、推拿等非药物手段,也可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