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文娱

文章导航

一针一线串起一个民族

《畲家霓裳》揭开高山畲族的神秘面纱

  近日,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首部畲族纪录片《畲家霓裳》,仅仅播出上集就立马圈了不少粉丝。网友直呼颇有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即视感,画面精美,业界良心。

  这是一部讲述服饰和畲族之间故事的纪录片,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一套满怀乡愁的凤凰装,剧组远赴广东、福建和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实地踩点、深入大山,体验畲寨生活,历时3年才匠心巨制了这部《畲家霓裳》。

  服饰是行走在身上的历史

  红头绳扎的发髻,高高盘在头上,一袭红色华服的裙摆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边,并镶绣金丝银线,后腰随风飘动的金黄腰带,如同凤凰的尾巴,周身悬挂着叮当作响的银器,清脆之音宛若凤凰鸣转。倘若有一名畲族姑娘,如此摇曳生姿地向你徐步走来,那一定美极了.....

  畲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也是一个游耕民族。从祖居地广东凤凰山开始,迁往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地安家落户。正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畲族服饰也随之改变,而凤凰装则是其中不得不提的经典。

  凤凰装模仿凤凰的图案绣成凤凰图,戴上尖锥型的帽寓意凤凰的头,配以围裙和彩带,因跑起来形似凤凰而得名。在岁月更迭中,其标志性的变化体现在“服斗”上,罗源式服斗就如凤凰翅膀一般,铺满整个肩和胸部,面积最大;福安式凤凰装的服斗,形成窄窄的“厂”字形;而霞浦式和福鼎式凤凰装的服斗,都呈现一个“L”型。凤凰装的起源带有多钟色彩传说,其实只是后人对祖居地凤凰山的追忆,是一个漂泊不定的民族对故居最深沉的思念。

  如今,很多畲族的年轻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穿畲服,但每逢人生的重要时刻,还是不忘身着凤凰装,梳凤凰髻,戴凤凰冠。

  正如影片开头叙述那般,没有一个民族像畲族这样,在凤凰身上,积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视觉经验,记录上千年的历史磨难和执着创新。

  拍摄组精益求精 追求“原汁原味”

  有网友表示,从这个人文纪录片里感受到浓浓的“技术流”。也有网友调侃,从地点选择到情景布置,从服装挑选到人物故事,导演和制片一定都是完美主义者。

  在服装方面,为了系统的展示畲族服饰的变化,再现畲族的迁徙岁月,“任性”的导演借来了上百套不同款式和年代的畲族华服,年代最久的畲服甚至从清代流传至今。此外,摄制组专程从杭州到福建凤凰山,过漳浦、厦门、罗源、霞浦、福安、福鼎和景宁,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联系踩点,大到路线,小到迁徙方式都经过仔细推敲。

  在最后一个目的地景宁,摄制组在有限的时间里,还亲自赶赴县畲族博物馆,郑坑乡吴布村、东坑镇深洋村、马坑村等民族村,实地拍摄畲族狩猎、山坡对景唱畲歌,茶园劳作对歌等生活场景,力求每一个场景都是“原始配方”。

  民族匠人的传承创新

  贯穿整部纪录片的除了物品,自然也少不了人物。为了使片子更加鲜活,摄制组采访了多位畲族匠人,有福建省级非遗畲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后舍畲银传人、畲族服饰收藏者等,还特地拍摄了省级非遗传承人蓝延兰演绎母亲教女儿编制彩带的镜头,生动展示畲族彩带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世代相传,透过有限的镜头,让畲乡的“哈达”焕发出了更加瑰丽夺目的光彩。

  小小的针线、老式的熨斗承载着匠人手艺和匠人精神,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坚持传承的老手艺人那颗对传统手工制作的虔诚初心。然而,略有遗憾的是,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畲族传统织绣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目前,畲族的民歌、制药、服饰、民俗等纷纷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而此纪录片的及时上映也不失为一场“及时雨”,唤醒更多观众对畲族文化的关注。

  畲家霓裳,从凤凰山飞出,在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的畲乡飞舞。从最初的民族标志,到如今融入时尚设计,犹如凤凰涅槃般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浙江老年报 文娱 a0013 一针一线串起一个民族 2018-06-15 浙江老年报2018-06-1500007;浙江老年报2018-06-1500008;7543118;浙江老年报2018-06-1500010;浙江老年报2018-06-1500011;浙江老年报2018-06-1500009 2 2018年06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