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事50年后再握手
本报记者 陈逸清
本报记者 陈逸清
“路上碰到不认识了啊,你的样子变了好多。”85岁的徐金元紧紧握住89岁的吴吾龙的手。
日前,在杭州孝女路吴吾龙家中,藏在徐金元心中数十年的梦终于圆了。
“这些年,我问爸爸有什么地方特别想去,或者特别想做的事情,他总是说想找到老吴。”徐霄红是徐金元的女儿,吴吾龙这个名字几乎是她从小听到大的。
为什么要找到老吴?“爸爸总是对我们念叨,老吴年轻时候没日没夜干工作,人品相当好,人又长得帅。”徐霄红说,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价值观相同的两个人。
老徐想着老吴,老吴一样记挂老徐。60多年前,他们同是浙江省木材成品预制厂的同事,同一年进厂,同一个办公室,还坐在面对面位置。“那个时候,不晓得玩,只晓得勤勤恳恳工作,他对工作很认真负责的。”从见面进屋寒暄了快半个小时,老徐和老吴的手一直没有松开。
1965年,两人所在的工厂和杭州木材厂合并,老徐去了下面分厂,老吴去了萧山。这一别50多年,从小徐小吴到老徐老吴,再见面时意气奋发的青年早已白了头。这次见面,老徐还特地带来了一本证书,上头写着: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徐金元。
老吴竖起大拇指,事实上,当年的两个进步青年,在没见面的这段岁月里,彼此都没有停止进步。老徐是优秀党务工作者,做了30多年的书记工作,而老吴在退休前一直从事建筑行业,是浙江省劳模。
要说促成这次见面,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于再秒。“爸爸找人的愿望这么强烈,我就想要在有生之年为他圆梦。”徐霄红说,她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发现一则3年前的新闻,作为天长小学校外辅导员的于再秒去医院看望老劳模吴吾龙。
看到这则新闻,徐霄红想办法联系上了于再秒,接到电话的那个晚上,于再秒失眠了,“一定要找到人。”原来,于再秒也曾经有相同的经历,找寻自己的小学老师。
可惜3年过去了,于再秒早已不记得老吴的有关信息,他又找到天长小学也并未登记老吴的电话,只有零星的记录:当年是在市一医院看望了老吴。于再秒马上赶到医院,终于被他找到老吴的家庭住址。
分别五十载再相逢,虽已物是人非,但我看见你,你看见我,彷佛一切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