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聚焦

活起来 传下去

浙江省“非遗”保护领跑全国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而浙江省的非遗数量一直领跑全国,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76项。

  也许大家会好奇,为什么地域并不广阔,民族成分相对单一,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相对发达的浙江,能够在“非遗”保护工作上,超越其他许多拥有丰厚文化积淀的省区,成为“非遗”大省?为此,我们采访了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

  “豆腐的制作始于汉朝,我们现在依然能够吃到与曾经的豆腐一般的滋味,是因为我们留住了制作豆腐的技艺。”胡雁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出了非遗的重要。“非遗保护,旨在活态传承,我们要守住的是那些我们萦绕于心的‘过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胡雁说,“越是了解非遗,越是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一群拾“遗”人 发掘浙江之美

  浙江之美源自于浙江大地上灿若繁星的文化。那些悠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一个个精彩夺目的“非遗”项目: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浙派古琴艺术……

  针对“非遗”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人培养,浙江省级财政专项支出,同时在全省11个设区市和90个县(市、区)均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实现工作机构全覆盖。

  如果说制度和资金为浙江省非遗工作领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浙江省广大群众蓬勃的文化创造力和参与热情,以及非遗工作者一双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则为浙江省的非遗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2012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胡雁说,2017年的工作重点是“振兴保护传统工艺”,2017年底我省出台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非遗’工作者每年工作有方向、有重点。”

  同时,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都要求有“八个一”,即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这“八个一”保证了“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多元化的“非遗”推广 开启美的感知

  西湖畔、运河边、钱江两岸……文化开启了人们对美的感知。

  去年6月10日,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迎来全国首家非遗主题文献馆——浙江省非遗文献馆。在这里,不仅有“纸质文献”,还有活态展示空间,有摆着龙泉青瓷茶具的茶桌,也有放着琵琶、古琴等乐器的小舞台。文献馆还会邀请不同的非遗技艺传人来这里做展示。

  此外,“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9届,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该博览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展销的大型盛会。杭州西博会、义乌文交会两个颇具影响力的博览会都有非遗的展示内容。

  浙江的非遗工作者通过一场场精彩的展示活动、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展馆,展现浙江的过去和现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的文化和内涵。

  “非遗”活在当下

  创新为了更好地传承

  “古时候,瓷器、玉器这些东西非常少,破损了,人们舍不得扔,于是以金漆修补,这是金缮产生的原因。你要理解它,得有一颗惜物心。”近日,在武义县“漆香草堂”非遗传承基地里,“85后”金缮师钟奇君手持自己的作品,对前来参观的30多名学生认真地讲解着金缮知识。

  “非遗”项目要活下去才有意义,正因如此,年轻人的参与显得格外重要。在浙江,不是只有老人才会关心“非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为“非遗”队伍添加了新鲜血液。

  “‘非遗’有很多保护基地,比如针对绍兴黄酒制作技艺,在绍兴柯桥的塔牌黄酒厂里就有整套的黄酒历史、制作工艺展示。这些都是‘非遗’宣传、展示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让它活在当下。”胡雁说,“非遗保护就是传承历史文脉,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改变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今后我们的工作重心将更多地放在重视保护质量上,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是我们的目标。”


浙江老年报 聚焦 a0004 活起来 传下去 2018-06-08 浙江老年报2018-06-0800010;浙江老年报2018-06-0800009;浙江老年报2018-06-0800011;浙江老年报2018-06-0800012;浙江老年报2018-06-0800013;7480537 2 2018年06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