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之后 还能买到适合的保险吗
本报记者 曹漫
本报记者 曹漫
最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教老百姓如何购买商业保险,内容发出获数万人转发、点赞。而几年前,人民日报也曾撰文《保险该在发展中挑大梁》,呼吁保险业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要唱主角、挑大梁,保险强则中国强。
那么,对于普通老年人而言,除了社保外,如何才能挑选到合适的商业保险?
社保先锋 商保“接力”
说起商业保险,不少老年人对这个行业和从业者,似乎有些偏见。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印象?在国内首家全国性保险销售服务机构、大童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总经理殷鉴看来,这固然有部分从业人员的因素,更因为中国的保险业曾经有过断层。“上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的保险业几乎中断了二十几年,因此,上一代人,他们对保险没有概念,在他们看来,国家就是最大的‘保障’。”
实际上,作为现代金融即银行、保险和证券的三大板块之一,商业保险是重要的社会稳定器,是社会保险的必要补充;发挥着风险保障和管理的职能,是把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意外、疾病、医疗、养老、教育、传承等不确定的风险转化为确定的可靠保障的金融工具。
也许,很多老年人会说自己有社保,看病吃药可以报销。其实,社保不仅有额度限制,且许多进口药、自费药等丙类药物不在报销范围;罹患疾病后,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普通百姓难以对接专家门诊、专家手术等。这时,就需要商业保障来“接力”。
“以比较小的支出,用一个比较大的杠杆,防止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带来的损失,小投入,大回报,这是保险的功能之一。”殷鉴说,由于很多老年人没有保险的概念,年轻时没有购买保险产品。步入老年,随着疾病风险的增大,保险价格也会大幅上升,老年人更难以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很多保险公司甚至对老年人关上大门。这就导致,很多老年人在最需要保障的时候,反而没有保障。
差异化产品日渐增多
一方面是老年人需要保障时,发现没有提早购买商业保险;另一方面,当老年人想购买保险时,却找不到合适的产品。“通常,现有的大病保险,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都不能购买或选择很有限,普通消费者很难选择。”
记者曾帮家人咨询过一款重疾险,投保年龄为52岁,购买30万保额需要每年缴费25227元,交20年累计缴费超过50万元,缴费期过半累计缴费就超过保险金额!虽然保险保障的是不确定的风险,但总体看性价比确实偏低。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约90家人寿保险公司之间差异化的产品越来越多。“比如,信泰、光大永明、华夏、昆仑健康等公司都设计了老年人都能买且不会保费倒挂(指投保人交的保费超过了理赔重大疾病的金额)的大病保险。”殷鉴说。而且,很多保险公司会对接优质医疗资源,提供二次确诊、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
殷鉴透露,还有一些百万医疗保险产品,年度住院费用可以报销100万元,老年人的保费一年在千元左右,可以有效抵御家庭因为住院带来的高额费用支出的风险,解决老年人及子女的燃眉之急。
这些保障也值得考虑
除了以上保险产品外,医养结合的高品质养老社区产品也值得推荐。有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不希望成为儿女的负担,通过保险可以获得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生活安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对接高端养老资源,拥有品质老年生活。
还有一些消费型保险,缴费较低,对于被保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也没有过高要求。“比如,高龄老年人摔倒易导致骨折,有一款“不倒翁”骨折意外险,缴费最低只要150元/年。”殷鉴说,该保险产品责任身故理赔1万元,骨折伤害理赔2.5万元,住院津贴50元/天。
另一款针对50至80岁的安心老年人意外险,甚至包含救护车的费用。“这款保险意外身故的责任比较高,也有医疗报销,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殷鉴说。
一边说,殷鉴给记者打开了手机上的“快保”APP,只见各家公司险种品类繁多,覆盖全龄人群,保险范围涉及运动损伤、旅游、高额航空意外等。为何这些保险知晓度不高?“保险配置根据不同家庭人员构成、收入状况、资产配置、财务阶段以及当下需求都有差异,一家公司的产品难以满足家庭的保险需求。一般保险公司代理人推销单产品,所以很多个性化产品普通百姓了解不多。大童保险是保险O2O(线上线下)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平台,可为客户提供财富风险管理个性化方案定制。大童和约140家保险机构合作,涵盖车险、寿险、团体保险等上千款保险产品,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买到最适合的保险产品,满足自己的保障需求。”殷鉴适时做起了“宣传”。
此外,针对老年人忘性大,会忘记关掉家中的煤气等,也有专门的家庭财产意外险,万一发生火灾,可帮其保障财产。担心财产丢失或被盗?那就买一份安居险,这款保险的保障更全面,洪水、火灾、雪灾、房屋倒塌、盗窃和抢劫等,都包含在内。
“买保险一定要考虑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考虑的多是品质养老、资产传承等,保险安全可靠,是合适的工具。另外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配置一些医疗、意外、疾病产品。保险,让生活更美好!”殷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