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积极探索生态安葬创新
温岭出台全国首个海葬生前奖励政策
本报记者 俞琪
74岁的戴裕银,从18岁到28岁,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海。也因此,戴裕银决定将大海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上个月,在3个女儿的陪同下,戴裕银和妻子到台州温岭市民政局,签署了一份协议。协议内容是,两人百年之后,将选择生态葬法的一种——海葬。
作为政府层面,为鼓励更多像戴裕银一样,选择生态安葬的市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温岭市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海葬生前奖励的政策,自愿选择海葬的市民,在生前即可享受按月奖励。
“我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
戴裕银是温岭市松门镇人,自小在海边长大。18岁时,戴裕银响应“上山下乡”号召,选择了成为一名渔民。
“一开始上船不习惯,总晕船,很难受。而且一出去就是七八天,如果到了捕捞大黄鱼、带鱼的季节,要去舟山,起码一个月。”回忆起那时的岁月,戴裕银说,虽然艰苦,但总能苦中作乐。戴裕银说的乐,就是能在船上,看着太阳东升西落,内心开阔而又平静。
在船上,戴裕银做的是机械操作、维修方面的工作。此后,离开渔船,戴裕银仍然没有脱离大海,而是成为了原温岭市水产公司的一名职工,干的依旧是老本行。
“这辈子跟海是断不了联系了,确实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戴裕银说。
而魂归大海这个念头,戴裕银放在心里已有许多年。“早两年他就提过,我当时的态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戴裕银的妻子谢夏莲说,顾虑在于,怕周围的人不理解,“一直以来的风俗,突然被打破了,别人会对我们有非议,觉得我们是不是为了省钱。”
夫妻双双签下协议
2017年,温岭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实施温岭市海葬生前奖励有关规定的通知》。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关于海葬生前奖励的政策。在传统海葬后家属享受2000元奖励的基础上,温岭创新推出生前奖励。规定在去世后一年内,按协议实施海葬的温岭市户籍人员,70周岁至100周岁及以上,分别每月奖励100元、200元、300元和400元。
从温岭市民政局官方网站上看到这则消息的戴裕银,更是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在告知妻子的前提下,戴裕银独自一人,来到民政局,希望签署这份《实施海葬奖励协议》。然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却拒绝了戴裕银。
“我们的这份协议,有甲、乙、丙三方,甲方是希望进行海葬的市民,乙方是我们民政局,丙方是市民家属。”温岭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家属不同意、未到场,这份协议将无法签署,“虽然鼓励生态安葬,但同时也要在尊重家属意愿的前提下。”
回到家,戴裕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3个女儿。女儿们一下子拿不定注意,问了戴裕银的妹妹,也就是他们的姑姑。姑姑的回答,让他们有些意外。“我妹妹当时就说,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百年之后也要选择海葬的方式,而且她早就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戴裕银说,这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温岭人多地少,这种方式能节约土地,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
女儿的顾虑被打消了,妻子谢夏莲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地被影响。因此,在3个女儿的陪同下,戴裕银和妻子双双签下了协议。据温岭市民政局统计,截至今年3月,已有24位老人签订了相关协议。这其中,也有像戴裕银谢夏莲一样,夫妻双方均签署协议的。下一步,温岭市民政局还将根据政策的推行情况,做好经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对奖励的年龄、形式及范围等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深化惠民殡葬。
“逝后奖补”转为
“生前享有”
实际上,节地生态安葬及相应的惠民利民举措,浙江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底,我省实现了惠民殡葬政策的全覆盖,并加快推进节地生态安葬,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目前,全省节地生态安葬“逝后奖补”政策实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寻深化殡葬的新路径,2017年,省民政厅开始积极探索奖补措施由“逝后奖补”转变为“生前享有”的激励机制,旨在对那些志愿在逝后不修坟墓、不立碑、不硬化土地的绿色先行者,实行政府补贴,奖励其为节地生态所作的贡献。同时,确立了“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创新研究”重点课题,委托省殡葬协会在全省开展调研,广泛论证,探讨政策出台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省民政厅的倡议,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经过不懈努力和大胆尝试,台州温岭市率先垂范,于2017年12月出台《关于实施温岭市海葬生前奖励有关规定的通知》。目前,台州地区的三门县、黄岩区,也已出台节地生态安葬的“生前享有”激励措施。
采访最后,戴裕银念了一首他模仿陆游《示儿》所作的一首诗《示女》。诗是这样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观念同。海葬树葬普及日,碑前无忘告逝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