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健康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李彬

年纪越大越容易慢性失眠,不妨试试物理治疗法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李彬

  20多年前,杭州萧山人朱先生下岗了。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多年来,他不停擅自加药,慢慢地对安眠药产生了抗药性。近两年,他一个晚上甚至要吞下七八片安眠药,但入眠效果还是不好,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吃完晚饭就躺床上

  “真的身心俱疲!”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身心一科诊室中,朱先生无精打采地向余正和医师讲述着漫长而痛苦的失眠史,欲哭无泪。

  余正和医师详细了解了朱先生的病情后发现,朱先生越睡不好,越要早早躺在床上休息,甚至刚吃晚饭就去睡了。“这是不良的睡眠理念和习惯。”因为影响到了血压、血糖控制,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在经过逐步减药和物理治疗后,朱先生将药减到了1/3颗,血压和血糖也控制到了正常水平。

  余正和告诉记者,在老年群体中,失眠的主诉较为普遍,老年人慢性失眠症状的现患率达到38.2%。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部的睡眠稳态下降。此外,与年龄相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也是失眠随年龄增长的原因之一。根据美国老年化研究所流行病学数据,42%的65岁以上老人报告出现至少一种睡眠相关症状。

  不良的生活、睡眠习惯以及不佳的睡眠环境往往是失眠发生与发展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医生就是要找从患者的睡眠环境中,找出不良生活与睡眠习惯,从而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睡眠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朱先生的情况属于慢性失眠,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可以采用药物与物理治疗同时进行的方法。

  物理方法缓解慢性失眠

  介绍四种针对慢性失眠的物理方法不妨试一试。

  睡眠限制。设立严格的上床和起床时间。很多的失眠患者为了增加睡眠的机会,晚上七八点钟就上床,结果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辗转反侧,半夜还睡不着,反而增加了焦虑的情绪。一般建议晚上10点30分上床,第二天早上6点30分起床,限定睡眠时间,能提高睡眠效率,对入睡难的患者很有效。这一疗法通过睡眠限制缩短了夜间睡眠的卧床时间,增加了睡眠的连续性,直接提高了睡眠效率,并且通过禁止白日的小睡,增加白天的睡眠驱动力。

  刺激控制。通过减少卧床时的觉醒时间来消除病人存在的床和觉醒、沮丧、担忧等这些不良后果之间的消极联系,尽量使患者在卧床时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从而重建一种睡眠与床之间积极明确的联系。建议患者在困倦的情况下才上床,上床以后不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

  松弛训练。放松可以使人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冥想放松、身体扫描、生物反馈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都可以尝试。患者初期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松弛疗法训练,并应坚持每天练习2至3次,练习环境要求整洁、安静。

  调整理念。失眠患者对于失眠的过分恐惧、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往往使睡眠进一步恶化,而失眠的加重又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患者重新树立起关于睡眠的积极、合理的观点,从而达到改善失眠的目的。

  义诊

  时间:3月18日上午8时至12时

  地点: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内(天目山路305号)第二门诊部(4号楼一楼)

  专家:施剑飞、毛洪京、尹岩、余正和、刘文娟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08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李彬 2018-03-13 浙江老年报2018-03-1300006;6776659 2 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