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坎坷 以知足看待一切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蒋洪敏
寿星
胡淑云
102岁
1916年出生
绍兴人
1916年生人的绍兴人胡淑云算是个“奇迹”,至今眼不花耳不聋,和旁人交流自如外,还能听得懂一些“小幽默”。第一次与她见面,记者甚至怀疑起了她的年龄。
“您一点都不像年过百岁的人,看上去最多八十岁。”记者试探着问了一句。胡淑云先是顿了一下,然后用土话和我们开起玩笑:“假的,那给你看身份证?”回答如此之机智,让人忍俊不禁。
直面人生坎坷
胡淑云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他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知书达理”,因家境殷实,他就要求每个孩子都去读书、识字。“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胡淑云也就在耳濡目染中走进了私塾。
虽然记不清所学内容,但胡淑云始终不忘的是塾师教的道理:做人要善良,要常怀感恩之心。
17岁那年,在父母的“包办”下,胡淑云结识了自己的丈夫。一年后,胡淑云就产下一子。但不久孩子却身染重疾,离开了人世。胡淑云如同遭遇晴天霹雳,伤心不已。更让人痛心的是,结婚5年后,丈夫也因身患重病离她而去。
因为家庭变故,50岁的她迫于生计只得前往上海打工,后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从大户人家的“千金”,到为别人斟茶递水的阿姨,胡淑云的“少女心”早已被击得粉碎。这样的落差受得了么?胡淑云淡定地回答,既来之则安之,命运给了就坦然接受。
把一切都放下
因为没有子女,没有了法定赡养人,失去了劳动能力,晚年的胡淑云成了特困老人,长期接受政府托底养老。她珍惜越来越好的生活,感恩面对每个帮助她的人。
95岁那年一天,胡淑云在厨房干活时,突然感觉脑袋一晕,眼前黑,一跤摔倒在地。这一跤让极少生病的她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用她的话来说,那天感觉已经看到了死亡。2011年,经过综合评估后,胡淑云被送到了绍兴市社会福利院,经过一系列康复运动治疗后,卧床半年的她竟然能慢慢起身,下床走路。胡淑云常常说,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要把一切都放下,过好每一天。
自那以后,胡淑云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她常和院里的老人交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成为了院里最受欢迎的人。如今,胡淑云是绍兴市社会福利院建院69年来的第一位百岁老人。就在2016年百岁生日当天,摄影师为她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她神采奕奕,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看着照片中的自己,她乐不可支。
每天读报看电视
“你们报纸的字体大,不过,现在我也不太看得清了,只能看看标题。”耳清目明的胡淑云谦虚,事实上,她眯一下眼睛还是能轻松地认出字来的。绍兴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4年她第一次见到胡淑云时,老人还能做一些简单的针线活,那时候眼力还要好。她喜欢吃黑木耳、胡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水果和蔬菜,据说理由是对眼睛好。
每天上午,胡淑云吃完早饭都会拿出报纸来翻阅,看得最多的是《绍兴晚报》和《浙江老年报》,特别关注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聊天中,记者发现老人盘腿而坐,始终笔直挺腰,背后竟不需要一点支撑。“这功夫扎实,就算是年轻人可能也吃不消。”一旁的阿姨陶亚英不住地“点赞”。
100岁以后,胡淑云每餐还能吃二两饭。她不怎么挑食,有什么吃什么,各种瓜果蔬菜、鸡鸭鱼肉、五谷杂粮。
对于自己的长寿秘诀,胡淑云有两点,心态好,生活有规律。“能享受政府给我的养老,已经很满足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心态平和,让她感觉诸事顺遂,身心也就自然保持健康。
胡淑云总爱帮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和室友的关系十分融洽。当我们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胡淑云执意要送我们到门口,再三告别后,还用目光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