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香 有人陪 生活热闹了
爱心食堂让老人吃上热乎饭
本报记者 曹漫 通讯员 朱福平 万云
深入走转改
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曹漫
通讯员 朱福平 万云
杨村桥镇是杭州建德市中部重镇之一,素有“中国草莓”之乡、“严州白梨”之都美誉。常年外出种草莓的青壮年有4000人,占该镇总人口将近20%。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4426人,而留守的空巢老人达1779人,占老年人口的40.2%,其中生活困难老人就有230人。
在这些“空心村”里,很多空巢老人吃饭都成了问题。为此,杨村桥政府考虑办农村老年食堂,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自己出一点”的开办模式,用3年时间实现了全镇13个行政村老年食堂全覆盖。
集就餐居养文化礼堂于一体 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二三十位老年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着家常,地上趴着两条小黄狗,和煦惬意。2月8日上午,在杨村桥镇绪塘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幕。
91岁的许连山老人骑着小三轮车,从2.5公里外的自然村赶到这里。这两年,他几乎每天都来“赶场”。“这里吃饭不要钱,菜合胃口,还可以看电视,休息,跟老伙计们聊天。”许连山嗓门大中气足,话语里满是自豪。因为镇里有规定,老年食堂对于本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餐收3元;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餐2元,而90岁以上的免餐费。
当天,绪塘村老年协会会长徐土根用方言向在场的老年人作了老年食堂的年度运营报告,大家听得格外认真,详细了解各项开支。食堂后厨正在做萝卜烧兔肉和油豆腐炖白菜,操作间里一尘不染,秩序井然。能容纳上百人吃饭的餐厅里,地上铺的是防滑地面砖,古朴的木头桌凳,还专门配了一排放置物品的安全柜。
“基本上各个村的老年食堂都是和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设立在一起,许多老年人上午来了先聊天,吃完饭,还可以躺在日照中心休息,看电视,或是玩玩棋牌,待上大半天,有时还能在文化礼堂看演出,这里就像老年人的第二个‘家’,老年食堂让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有了生命力。”杨村桥镇分管老龄工作的领导张三元说。
政府村委社会合力运营 要“输血”更能自我“造血”
张三元坦承,老年食堂是一项公益爱心事业,农村老年人缺少收入来源,餐费很有限,镇里对老年食堂每年都要考核,按星级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同时,老年食堂所在的村委会也给予支持,另外,就是村老年协会邀请乡贤或爱心人士赞助部分经费和物品,维持运营。
为了让老年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少村子还开辟出了爱心菜地,请村里的党员志愿者种植和管理蔬菜,供应老年食堂。
虽然,杨村桥镇的老年食堂大部分是靠“输血”运营,可也有条件成熟的村子,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自我“造血”,为长期运营打下基础。杨村桥镇上山村老年食堂就是其中之一,因地处上山工业园,附近有口罩厂、电梯厂等企业,该老年食堂同时也对外经营。“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吃饭只需花两三元或不花钱,对外经营是每份快餐10元,也提供炒菜和送餐服务。”上山村党总支书记章文兵说,这样一来,除了镇里的补贴,村里每年补贴两万元,就可实现食堂正常运转。因为上山老年食堂的厨师手艺好、有爱心,来吃饭的人多,菜的花样多,老年人也有口福,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另外,计划于今年4月开业的杨村桥镇龙源村新老年活动中心,设有3层,总投资165万元,建筑面积达970平方米,设有容纳上百人就餐的老年食堂,还有3间宾馆式房间,计划出租给来此度假的游客, 这正是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尝试自我“造血”的尝试。
“面朝青山竹弯腰,背靠义虎碧水流,三村合一集中地,老人就餐真方便。”龙源村老年协会秘书长沈家荣对新老年食堂充满期待。
留守老人吃好两顿饭
莓农无忧助力建德品牌
从2013年6月1日,杨村桥镇第一家老年食堂、龙源村老年食堂开业以来,截至2016年5月,13个村全部办起了老年食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老年食堂行政村全覆盖。
依托全覆盖的老年食堂,杨村桥镇党委将“党建+为老服务”作为推进“两学一做”的一项重要举措,广泛在党员中开展敬老助老志愿活动。
同时, 老年食堂得到了不少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3年来,这13家老年食堂共接受社会捐助360余万元。其中,九三学社杭州市委“百千万”蹲点调研组人员,为龙源村老年食堂的异地新建捐助了10余万元善款。各村乡贤为每年重阳节敬老宴的筹备出资出力。朝美日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锦祥,连续两年出资筹办敬老宴,“作为村里的一名党员,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老年食堂解决了孤寡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不光传递了敬老孝老的正能量,也增强了群众获得感,融洽了干群关系。
“自己家是‘小家’,村里是‘大家’,‘小家’靠‘大家’照顾,我很放心。”杭黄高铁项目土地征收中,上山村的被征收户詹林江打了个电话让村委代签。原来,詹林江兄弟俩常年在贵州种草莓,80多岁的母亲吴大花独留守在家。老年食堂开办后,老母亲多次提及自己吃饭香了。兄弟俩特地回家看了两次,便放心地将“家”托付给村委照看。
建德草莓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2.2万余名建德人从事草莓种植7.7万亩,足迹已经遍及广东、湖北、北京、四川等26个省、市、自治区,最远的“种”到了吉尔吉斯斯坦。
让留守老人吃上热乎饭,生活精神上得到照料,莓农便无后顾之忧,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建德草莓”品牌,越做越大,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