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完成全球罕见肝移植手术
至少突破两项“不可能”
曾用于抢救H7N9病人的ECMO人工心肺机派上了大用场
浙江完成全球罕见肝移植手术
至少突破两项“不可能”
曾用于抢救H7N9病人的ECMO人工心肺机派上了大用场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谢晨
肺结节病、肝硬化、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对于肝移植病人来说,每一项都是可判“死刑”的大忌,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56岁的杭州人诸先生(化名)身上。
诸先生有20余年肝病史,肝硬化严重,长期用药导致肺部纤维化。一个多月前,他的肝病逐渐进展恶化,导致反复的消化道大出血,住进了树兰(杭州)医院。
患者心肺功能极差
不满足移植条件
诸先生和家人找到了肝移植权威专家郑树森院士。专家团队一致认为,肝移植是他最后且唯一的希望。
但要做肝移植,诸先生的身体条件着实不佳。肝移植手术本来就是高风险复杂手术,术中要对患者的重要大血管进行通道的改变和阻断开放、出血输血、药物使用等操作,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极大,而诸先生除了严重的肝硬化之外还同时患有肺结节病,肺动脉高压已经达到中重度。
多年的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的病情早已使诸先生的心肺非常脆弱,肺动脉高压达到90mmHg(70mmHg以上已经属于中度肺动脉高压),术中极其容易发生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诸先生的病情属于国际上公认的“绝症”,且过去从未听闻有人成功实施过这类手术。
将心肺“拿出”体外
保驾肝移植全过程
几天来,针对诸先生的病情,由郑院士牵头,多学科医疗小组反复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最终决定: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为诸先生的移植术中和术后的早期康复来保驾护航。
郑院士认为,如果在肝移植手术中,使用ECMO机器,来保证患者的氧合,稳定血液循环、减轻心肺负担,能够避免在术中出现严重的心肺衰竭,就能让手术顺利地进行下去。ECMO全名是体外膜肺氧合,本质上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通俗点讲就是用机器短时间内替代人体心肺,并置于体外循环,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它并不是新设备,但在某些方面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在之前H7N9感染者呼吸衰竭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就使用,收到奇效。
但是,ECMO机器有个极大难题,除了它本身使用存在高风险高难度之外,在它的运转中,会干扰患者凝血功能,增加大出血风险。此类手术,目前全世界还罕有先例。风险与希望并存,医护人员向家属仔细沟通了治疗方案和风险,经过考虑,家属决定信任郑树森院士,进行这场“博弈”。
“战斗”5小时
打出漂亮仗
近日,与诸先生匹配的肝源到了,手术由郑院士亲自主刀。
常规的肝移植中,医生会将患者的门静脉和新肝的门静脉进行吻合,但是诸先生的门静脉在常年肝病过程中已经闭塞,无法按照常规手术吻合,郑院士则将移植到患者体内的新肝脏的门静脉“改道”缝合在患者的冠状静脉上,这又加大了手术难度。5个多小时后,手术终于顺利完成。
ECMO技术在器官移植领域中的运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许多像诸先生这样的患者将不再无法医治。“每年要做200余例肝移植手术,其中可能有1/9的患者会出现诸如心、肺、肾等功能的衰竭。” 郑树森告诉记者,这台手术的意义在于对这些危重、高龄肝移植患者来说有了更多的生机和可能。
目前,郑树森院士团队已成功实施2200多例肝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