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城 事

93岁戴礼家:一生只爱一个人

  93岁戴礼家:一生只爱一个人

  本报记者 陈逸清

  杭州那条巷窄幽深的中山南路上,一间沿街的老屋,93岁的戴礼家在那儿住了一辈子。

  夏秋交替之际,戴礼家坐在窗前,屋子里出奇得静,除了风扇发出的呼呼声。

  这间住过好几代人的祖屋,是老式的木结构房子,墙壁早已斑驳发霉。小辈多次劝戴礼家搬家,老人一次都没应承过。2006年,戴礼家的老伴去世。那间对外人来说也许不值分文的老屋,它的每个角落却布满了戴礼家和老伴的点点滴滴。

  是的,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裱画老匠人

  到戴礼家这里,已经是住在老屋的第8代了。

  戴家的祖上,世代都是裱画匠,开有一间“有容斋”,也算是方圆十里顶顶兴旺的店铺了。

  现在家里的厨房,正是之前“有容斋”的店面。戴礼家他们一大家子就住在后面,那个年代,基本都是这种“前店后院”的模式。

  在戴礼家的记忆里,“有容斋”几乎就没有淡季的时候。“工人通常要加班到晚上10时,尤其是旺季的时候,早上6时不到,工人就要起床干活了。”戴礼家说,以前经常有外地商贩乘船而来,贩点木材、茶叶、粽叶,再把他们的画买回去,“一张画值三四十担米嘞。”

  十七八岁的戴礼家开始裱画,怎么学会的?戴礼家说,“爷爷裱画、爸爸裱画,看看就学会了。”

  这项技艺,即使到现在,戴礼家也记得十分清楚,“裱好的画,在木板上贴好之后,因为前道工序还有水分,所以这个晾干的过程十分关键。”戴礼家说,通常来说,一张画要晾两天左右,“最后的画,选取卷轴也是要有讲究的。上端那根细一点,下端则选取相对粗一些的。”

  日记写思念

  戴家客厅正中央那张旧樟木饭桌上,横着一双筷子。女儿戴敏之说,这双筷子是母亲生前用的,“妈妈走了以后,这双筷子依旧摆放在这里。”

  “有次家庭聚会,我烧了一桌子菜,太累了,一屁股坐下来,马上被老爸大声呵斥。”戴敏之说,父亲右手边的座位,是母亲生前专坐,直到母亲去世后的许多年里,他还是固执地留出这个位置。

  “妈妈性格温顺,老爸脾气蛮倔的。”戴敏之说。

  “她性格木佬佬耐,我木佬佬躁。”没等女儿说完,戴礼家马上接话。

  “脾气上来的时候,老太婆朝我看一眼,我马上就不响的。”戴礼家大笑起来,一脸幸福的褶子。

  在戴敏之看来,也许这辈子都未对母亲言说过“爱”的父亲,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妈妈去世后,老爸开始写日记了。”戴敏之说,大约是从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开始,每天下午1时半,父亲会坐在书桌前,写写东西。

  戴敏之说,她只知道里头记录的是父亲对母亲的思念,至于具体什么内容,她没有问过父亲。

  “老爸会写上两三个小时,那段时间里,他不言语,不停笔,我们也不去打扰他。”戴敏之说。

  空间大改造

  父亲的心情,做儿女的当然理解。

  不过,这栋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只要遇上梅雨季节,确实会有大麻烦。雨水从外墙渗透,屋内就成了水帘洞。墙上的旧报纸,就是为了挡雨用的,走进小破房,只有一间卧室。其余地方都用来堆放杂物了。

  更艰难的是,卧室附近没有卫生间,每次都需要跑到后面的房子,对于年迈的老人很不方便。

  这样看来,只有让岌岌可危的老屋变得宜居起来,才是两全其美的法子。戴礼家有位设计师朋友,在征得老人同意后,今年5月,开始着手对老屋进行修缮。

  考虑到原先的布局,设计师把储藏室与老卧房打通,并用玻璃罩将彼此连接,老卧房重新调整为书房。同时,为老人在家中留出一块可以裱画的地方。

  为了不让老人有陌生感,卧房内的大部分摆件,都是原先老房中拆下或是原先堆在储藏室的老物件。考虑到老人如厕的便捷性,在马桶的周围新增了可扶手设计。

  一边是隐藏式的木柜,另一侧则是敞开式的塑料柜面。如此密集的灯光布局,也只是为了让老人的走道更为通畅。

  有了书房,有了漂亮的院子,梅雨季节的雨水也不再是麻烦事了。而对老人来说,他可以继续留在这个地儿,思念他的妻子。


浙江老年报 城 事 a0007 93岁戴礼家:一生只爱一个人 2017-09-12 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05;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06;13046695;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09;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10;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12;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13;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08;浙江老年报2017-09-1200011 2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